政府總部搬了去添馬艦,除了把大量的政府檔案付之一炬,還要將政府山上原本的政府總部(中區政府合署)拆掉賣掉。賣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中環的商厦不夠,許多大財團在中環找不到 office,所以既然有地,就快快多起幾幢玻璃幕牆的幾十層高商厦加商場,而且政府山居高臨下,一定可以賣得好價錢啊;至於中環會否繼續塞車塞過不亦樂乎,卻非政府考慮之內了。
也許,在花花綠綠的鈔票面前,歷史甚麼都不重要,哪怕是香港最重要的歷史。一八四一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並簽下了《穿鼻條約》,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就在那一年,港英政府以一條溪流為界(即是後來的花園道),東面用作軍事用途,西面則用作行政用途,即是後來的政府山。
政府山東至花園道、西至雪廠街和忌連拿利(舊稱義律谷)、北至炮台里、南至上亞厘畢道;開埠以來,不少政府和宗教建築陸續在這兒興建。現存的建築物中最早興建的是莊士敦樓(1843年建),即剛卸任終審法院的紅磚大樓;還有會督府(現或稱為主教府,1848年建)、聖若翰大教堂(1849年建成)、禮賓府(即前港督府,1855年建)、兵頭花園(1856年建)等等。而當時的輔政司署(即政府總部的前身)也建在政府上山這建築群當中。
現時的政府總部,已是第三代,東座和中座分別建於1954年和1956年,而西座則建於1959年。如果有機會細看政府總部的建築,會發現當中一些麻石造成圍牆和基柱,其實是由人手打磨而非機器。這個外型方正樸素的政府合署建築群,根據學者陳雲的說法,行政中心看上去予人謙卑、平和、毫無壓力的感覺,顯示出當時政府非常克制,沒有擺出一副官威。
建築的歷史價值從不能單獨地看、拆開來看。政府山建築群過去的改動較少,使當年的殖民地時代的建築風格得以保留,在地價高昂的中環,可謂一塊處女地。即使政府打算讓步,減少改建政府總部的重建份量,但仍然會聳立一幢32層的商厦,就在這個舊建築群的核心。
(刊於《新Monday》#582)
檢視較大的地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