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9月 30, 2005

牛棚書展2005(講座廣告三則)

牛棚書展2005:閱讀.身體

我們閱讀 跟身體重遇
We read, reunion with our bodies


日期:29/9 - 3/10
地點:牛棚藝術村 (九龍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

講座廣告第一則:

10月1日(周六)

主題:獨立媒體在香港的體位
時間:正午十二時至下午一時半
籌辦:獨立媒體(INmedia)
講者:民間記者小西、小狼及其他(待定)


講座廣告第二則:

10月1日(周六)

主題:互聯網與言論空間 我有份講呀呢個~

近年互聯網上興起了不少網上電台及時事討論區,涉及範圍從政治、經濟以至文化、藝術及日常生活。到底這些網上平台能否開拓更廣闊的言論空間?能否在主流以外開拓出新天地?

合辦團體:
「網.政.廿一」 www.ep21.org
「講台TalkOnly」www.TalkOnly.net
「香港人民廣播電台」www.prhk.org
「係播網絡電台」 www.hiradio.net

時間: 下午二時至四時

主持:何秀蘭
講者︰
*網上電台:王岸然(香港人民廣播電台)、係播網絡電台(代表待定)
*網上討論區:五個零(網.政.廿一)、Fred(INmedia 獨立媒體)
*知識界:莫乃光(資訊科技界)、陳家洛(社會科學學者)

舉辦團體將於網上直播是次研討會


講座廣告第三則:

10月2日(周日)

主題:香港社會的身體語言---有關天體會及易服者
時間:下午七時至九時
籌辦:Roundtable
主持:Gary Tang
講者:人體藝術協會主席Simon、易服者小欣、陳潔詩及朱大成

星期四, 9月 29, 2005

天使之音

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
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

按此下載(建議先另存新檔於電腦,之後才慢慢欣賞。)

一首沒有歌詞的歌,主唱的分別是十五歲的美少年 Jean-Baptiste Maunier(電影《歌聲伴我心》中的那位童星)和十六歲的美少女 Clemence Saint-Preux。歌曲的名稱,叫做 Concerto pour deux voix

不過歌名是甚麼也沒所謂,那雙美得令人訝異的臉孔,和完美無瑕的聲線,仿如,天使降生。

飛越瘋人院

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

這個學期其中讀的一科是 Mental Illness,老師第一課就向大家推薦了電影飛越瘋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於是在走了好幾間 VCD 店之後,終於能靜靜地欣賞這套好戲。

簡 單介紹一下電影的背景:電影改編自 Ken Kesey 撰寫的小說,在1975年奪得了奧斯卡五項大獎(最佳電影、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由 Jack Nicholson 飾演的主角 McMurphy因為逃避獄中的工作而裝瘋,被送進了精神病院。在精神病院裡,他遇到了一班各有特式的『精神病人』。他看不慣病院的管理方法,於是用自己 的一套方法帶領這班病人活出自我。

瘋狂的歷史脈絡

先 不說有關電影內容的感想。看完電影後,是第一時間在網上搜尋 Foucault 的《癲狂與文明 (Madness and Civilization)》對 照一下。Foucault 對於瘋狂的洞察是極富創見的,他指出所謂瘋狂,並不是疾病,『它是一個因應不同時代而變的多元性(heterogenous)意義』。即是說,在不同的時 代、文化、社會、空間中,瘋狂的意義也有所不同,它只是一種社會關係的產物、一種文化建構物,而不是一個獨立的生物學事實。對我們而言,精神病院的存在和 對瘋癲者的隔離和監控早已是理所當然,而當我們順著傳柯的指引將它們重新檢視時,看到的是理性世界權力的彰顯。

在 《癲狂與文明》中,傳柯追蹤了癲狂在社會、文化、藝術、經濟等各個範疇的演變。在文藝復興時期,瘋癲並不被視作疾病,反而常在文學、戲劇民間故事中說出一 些警世寓言,因為他們與別不同的精神狀態,反而道出看破世間荒謬的說話。在那個時期,瘋癲者並不會被監禁,相反卻被送上『愚人船』,流放於大海和各港口城 市之間。到了古典時期,在痲瘋病消失了以後,瘋癲者則取代了痲瘋病人,填滿了痲瘋病院,這亦是對瘋癲者的禁閉的開始。但同被禁閉的,除了瘋癲者之外,還有 窮人、罪犯、流浪者等,與瘋癲者一同被隔離於『正常』的社會。而真正開始對瘋癲者進行大禁閉(Great Confinement)的,則是一六五六年巴黎綜合醫院的成立。到了啟蒙運動、理性主義興起、精神分析學派的流行,瘋癲者被改稱為精神病患者,由專門負 責醫治精神病的醫院進行全方位的『管理』,而這種處理瘋癲者的模式亦沿用至今。

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

理性、控制、反抗

現 代醫學的理性,在於將疾病有系統地管理和詮釋,一本 DSM-IV將精神病巨細無遺地分門別類,也為『正常』與『不正常』畫下了界線。可是精神病跟一般的疾病的不同,它沒有在肉體上留下客觀可見的病徵,取而 代之的是由專業人士定下的標準,和由專業人士定下的治療方法。在《飛越瘋人院》中,由 Louise Fletcher飾演的護士長為首的醫護人員,在管理精神病患時掌握了絕對權力,更可怕的是這些權力實施的同時,都是以『為你好』的心態作為出發點。醫護 人員擁有專業知識、『正常』心智和『為你好』的心態,在預設了病人都無力為自己的行為作出最佳選擇的時候,對病人的全方位監控亦自然出現。在這種權力關係 之下,就連病者亦加深對自己能力的不信任,膺服於權力的同時,也在進一步 disempower 自己。

眾多的精神病患者和醫護人員在 McMurphy 的加入之前,正處於一種穩定而混亂的狀態。在片首的第一次小組治療中,小組竟在組員互相唾罵、全面失控的情況下結束;而負責帶領小組的護士長,以旁觀者的 姿態 冷眼旁觀,仿如見怪不怪。大概在她的眼中,精神病人失控本來就是正常事,所謂治療小組亦不過是一個讓病患發洩的機會而已。從君王論式的權術觀來看,病人間 的 衝突其實有助管理者進行管理,運用製造矛盾、分化、安撫、懲罰等手段雖然不道德,卻似乎行之有效。但當 McMurphy 出現之後,一石激起千重浪,將這種混亂的穩定徹底打破。

McMurphy 的『革命』,背後其實並沒有甚麼偉大動機。對他來說,挑戰權威大概是件樂事、令其他病人重拾快樂和自信也許亦是樂事、因而得到其他人的仰慕和佩服更是另一 樂 事,但他的『革命』卻並非以推倒整個制度為目的,而是對權力自然而生的反抗。就如 Foucault 所言,哪裡有權力,哪裡就有反抗,其實在 McMurphy 出現之前,眾人也各自有其反抗方式,不過這些反抗都以偽裝、啞忍等 subtle 得多的形態出現;因而在 McMurphy 的反叛對抗態度,能在短時間將其他病人都凝聚起來。

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

權力的瘋狂

McMurphy 為 中心的一連串反抗:要求看球賽、要求知道自己吃的是甚麼藥、要求投票、帶領其他病人偷走出海遊船河等等,在專業理性的管理角度看,是『危險』的、是『病 態』的、是煽動性的,可是對於病人們本身,卻在過程中得到了最多的快樂和自我肯定,這種充權正正就是醫治他們的精神病的良方。戲中的一個年青病人 Billy,對自己極度缺乏信心、懼怕母親、渴望愛情(異性)卻又不敢行動,McMurphy 對他來說是一個模範(Role Model),因為他擁有敢作敢為的性格,又得到異性歡心,而這正正就是 Billy 所缺乏而又渴望得到的特質。在戲中後期他在 McMurphy 鼓勵之下終於鼓起勇氣一親芳澤,令他開始對自己恢復信心,甚至敢與護士長對質。當然,這種歪打正著的『治療法』不會被醫療理性所接納,所以當護士長板起臉孔祭出 Billy 母親時,他剛建立的自信心立時被全面擊潰,結果他選擇了在眾人之前自殺──對於一個醫護者來說,大概沒有比這更失敗的治療了。

即 使如此,這位護士長仍然是院中的 finest nurse,無風無浪繼續當她的護士長;反而 McMurphy 曾因目睹Billy 之死,怒火中燒之下差點扼死護士長,而被院方弄成白痴,最後由那位『大隱隱於院』的院友『酋長』(Chief)為他解脫。到底誰才有精神病?是冷酷得恐怖 的護 士長、反叛佻脫的 McMurphy、還是比誰都清醒的酋長?三個都是?還是三個都不是?若不再執著於誰有精神病誰人正常,不難發現,原來這個瘋人院,其實就是我們社會的縮 影。監視、壓 抑、服從、反抗,當權者與異議者的鬥爭,從來都不陌生。諷刺的是,所謂精神病人,其實並不危險;真正危險的,是潛藏心裡那股權力慾。

人性,本來就都帶點瘋狂!

(初次寫有關精神病的文章,寫得不好/有錯漏的話,懇請各位斧正!)

參考資料:
《飛越瘋人院》精句摘錄
六月織網:癲狂與文明
林德俊:我讀傅柯的《瘋狂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精神病史》

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

星期一, 9月 26, 2005

力撐『Sure Wind.風能』運動


詳情可點擊以上按鈕,進入綠色和平『SureWind』網站;如果你也想將力撐風能的標誌放進你的Blog 內,可以看看李育成的介紹

現時在香港只有一千零一支風力發電風車,由港燈豎立在南丫島上,孤苦伶仃,但總算是個開始。略盡綿力,在 SureWind 的網站加入成為風之使者吧,也算是為支持風能發電做些事!

星期日, 9月 18, 2005

細路哥

夜靜。

零晨四時,身軀疲乏,卻仍在網上漫無目的地左看右望。Winamp播放著一首又一首mp3,突然,聽到這首歌。一次,兩次,很多次,按了很多次 play,重聽了又重聽,聽了很多次。

還有兩個月便廿七歲仔。八年前考完會考。五年前進了大學。兩年前離開校園。正式踏進社會、正式成為勞動人口的一分子,那時的我突然覺得迷惘。迷惘,是因為我對平凡有種莫名的排拒:那種讀書-工作-賺錢-買樓-結婚-生仔的方程式,對我而言,更像是一種詛咒。我想擺脫平凡,想在這條方程式下,走一條打破宿命的路。

讀書可否不為工作?
工作可否不為賺錢?
賺錢可否不為買樓?
買樓可否不為結婚?
結婚可否不為生仔?
生仔可否不為...不為甚麼?

記 得讀書時,讀過 Steven Lukes 的權力理論,印像很深。權力的極致,就是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我們的價值觀和慾望。我們以為我們需要的,其實卻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可是在大社會的價值之 下,我們都不由自主地向著那個方向走,使我們都以為我們要。要賺錢、要進修、要買樓、要瘦、要美白、要消費、要結婚、要生仔,當它們都簡易地替代了生活, 使人都跑數似的向這些目標追趕時,我們又有否勇氣和智慧,去追尋一些屬於自己的生活?

細路哥II
歌手:林海峰 | 作曲:陳奐仁@theinvisibleman
填詞:林海峰 | 編曲:陳奐仁@theinvisibleman

某一年一班剛剛考完會考o既同學約埋一齊唱K
流行曲唱到一半o既時候
其中一位朋友問o左隔離o個位一個問題
喂 你估o下二十年後o既今日我地會變成一個咩人呢

二十年後
可能已經變成一個西裝骨骨o既中環人
手帶勞力士 銀包有好多張信用卡
放工o既時候就一齊o係酒吧度
一邊望住個煙灰盅
一邊就望住隔離檯o個個女仔
睇o下佢條裙幾時會走光

二十年後
大概終於會買o左個部好想擁有既汽車
但係仲有二十幾期要供
二十年o黎 應該轉過好多份工
識做o既o野越o黎越多
但係同時發覺學識越o黎越少

o係o個個時間 間唔中可能會去o下gym
但係做o黎做去都係減唔到個肚腩
當然二十年o黎你間唔中都會諗起一段
一路都未能放低o既感情
女朋友越o黎越多 但係愛o既越o黎越少

細路哥 你得到什麼 你失去什麼
你知道 what are u looking for

大概o係o個個時候可能會有身邊o既親人離開
而o係個陣時你會有好多講唔出口o既遺憾
同時間你會發覺原來人生已經過o左一大半

同年終於結婚o勒
用左半生o既積蓄俾左一層樓o既首期
有車位有泳池會所
娛樂越o黎越多但係快樂越o黎越少

兩年後 可能會離婚
回復單身之後o既一個晚上一個人o向床上面
(手查)住個搖控不停咁轉台 食o左兩粒安眠藥
跟住點起支薄荷煙
然後流o左一滴自親人離世之後o既眼淚

突然之間你又諗起 o向二十年前
你係一個咩人 係個一晚
一大班同學約埋出o黎唱K唱到天光
仲記得係個朝返到屋企o既時候
打開門o向檯面見到有一碗屋企人留低o既湯
碗湯已經凍o左o勒

細路哥 你得到什麼 你失去什麼
你知道 what are u looking for

星期一, 9月 12, 2005

接故事

David 發起、Iris 傳過來的接故事遊戲,既然被『看上』了,也不好意思不接下去。只是寫小說不是小弟強項,寫得不好,請各位多多包涵。

之前的故事,可以看這裡

xxx

「哦!原來你就係傳聞中堂主.....」stephaine驚叫。

堂主 Ben 還未及反應,身旁的 Kelvin 就已經搶著說:『不錯!我們這位堂主英俊瀟灑、英明神武,行年廿二,尚未娶妻,歡迎預訂!』

Ben 白了 Kelvin 一眼,轉頭向 Stephanie 笑道:『你們 o'camp時定是沒留心,第一日介紹堂主時我有出現過的啊!』

Stephanie 與 阿欣尷尬地相視一笑,然後向著 Ben 吐吐舌頭說:『我們初來報道,總不可能事事都記得清楚嘛!現在認識不也是一樣嗎?』

『是呀,要記住整座 Hall 的人名真不容易...』阿欣也補充道。

『Freshmen 總要受受磨練,而且趁機認識一下大家也不錯。』Kelvin 望望阿欣,問:『還差多少間房才大功告成?』

『哎呀,對啊...』Stephanie 高叫:『我們還有很多間未去,今晚去不完便慘了!』說著一把拉著阿欣的手臂,向 Ben 和 Kelvin 說:『小妹先行告辭了,拜拜!』

Kelvin 抱拳回了一句:『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後會有期啊!』Ben 也加了一句:『下星期一晚有個糖水會,是我們繼 o'camp 之後第一個活動,記住要參加啊!』

Stephanie 爽朗的笑了笑,留下一句『好啊!』,之後拉著阿欣繼續她們的掃樓之旅了。

星期二, 9月 06, 2005

廣告不會告訴你的事

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

先看看政府為世貿會議而拍的最新宣傳短片...

短短幾十秒,誰也說不清世貿是甚麼,但光以『自由貿易』作為支持世貿會議的理由,恐怕也過份言簡意賅。沒有世貿我們就不能選擇手機?還是不能隨意"目及"女?『任我揀』真是就是最好?

初 聽世貿的名字,是九九年在新聞中看見西雅圖世貿會議外,各國示威者與政府的肢體角力。那是候心裡納悶:自由貿易是好事,全球化也是大勢所趨,是甚麼令這 些『暴民』如此憤怒?當時對此大惑不解,直到04年尾,世貿組織總理事會正式決定在香港舉辦第六次世貿部長級會議(MC6),才開始去理解世貿到底是何方 神聖。可是,越知得多,越覺不妥--不妥的並非常被傳媒抹黑的世界各地示威者(但這確是香港的NGOs 與外國聯繫和偷師的好機會),而是世貿本身的種種。別說世貿與你無關,在世貿的漩渦裡,我們誰也逃不掉。

但即使是對香港人最大影響的 TRIPS(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 和 GATS(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服務貿易總協定), 也帶動不到與其重要性相符的討論和關注。政府的宣傳技倆不見得高明,但配合上傳媒的自我歸邊之後卻實在威力無儔。每 次見政府提及 WTO,總是擺出一副如臨大敵的姿態:加強警力、學校停課、防備暴動,加上各大小傳媒的負面報導,將示威者通通打成不可理喻的暴民,根本令人分不清,到底 是主角是世貿還是示威者。各大政黨似乎也對世貿視若無睹,是覺得沒爭議性,還是覺得這是政治負資產?於是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另類媒體、非政府組織(環保組 織、工會等)和學者,企圖力挽狂瀾而已。

批 評政府故意淡化世貿的影響,肯定不會冤枉好人。就像 GATS,豈能靠一句『有得揀』就將其合理化?服務貿易總協定,簡單來說,就是將本地的服務行業向全世界開放。早在 GATT(關稅暨貿易總協定,WTO前身) 時代,貨物在世界流動的困難已大大降低,而服務業則是另一片讓發達國家和跨國企業垂涎的處女地。就像這裡所 說,GATS 其實是第一世界列強國家假去管制化之名,以其在通訊、教育、金融等服務業之優勢,行攻佔第三世界國家服務業之實。 它迫使各國政府開放國內的『無形』商品市 場,具體方法包括外判、私營化、全球招標等,下一步出現的就是僱員(特別是基層僱員)工資下跌、散工化、勞工保障變得脆弱;而醫療、教育、房屋、交通、甚 至是消防、治安、食水、排污系統等,都會走向私營化的道路,這些本來用作重新分配社會資源的、穩定社會的部件,一旦踏上利潤至上的不歸路,又會是怎樣的光 景?

其實無論是已發展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對世貿的重視也遠遠超過香港。政府對於世貿敏感部份的刻意迴避,這種愚民政策等同出賣香 港普羅市民,以為爭到在港 開國際會議便可以揚威世界,卻置香港人的實在利益於不顧。還是為政府寫宣傳片對白的那位仁兄做得好--郭晉安在短片中說的那句『咁多得揀又唔識揀,想揀o 個個又冇得揀』,前半句用來形容政府,後半句用作嗟嘆市民處境,實在寫得入木三分。

唯恐天下不亂的周刊
又關世貿甚麼事?

維基百科:世界貿易組織香港部長級會議
全球聯陣:輯錄GATS文章

星期四, 9月 01, 2005

奄悶

這個小小的 Blog 已不止一次被不止一位好友投訴為『奄悶』。奄者,奄奄一息也;悶者,悶悶不樂也,加起來就是悶悶不樂到奄奄一息,可憐程度直達十個慘。然而 Blog 底的那個visitor number不過虛幻,人多固然感覺欣慰,人少也可以自欺欺人孤芳自賞一番。反正人多也沒錢收,小弟決定忠於自己,繼續奄悶,各位願與我共同奄悶的好友、網友、飛來蜢,多多支持,密密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