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遊行,人數是曾蔭權上台以來最多的一次。只要你走在人群中,定能感受到巿民那種憤怒,那是一種被侮辱、被欺負之後的自然反應,替補╱遞補機制固然是導火線,它將政府一直以來對人民訴求的不聞不問不尊重,具體地放大在巿民面前。政府雖然在壓力之下押後表決,卻堅決不肯撤回方案,可見政府不過是屈服於形勢,而非真正理解己身問題,是為政府的悲哀。
賊佬試砂煲
替補機制一役,也許政府並未料到自己會落至如此下場,然而隨着事態發展,政府一直心存僥倖,只望蒙混過關,最終只能與建制派一同瞬間變臉,被人引為笑柄。林瑞麟於5月17日,即是五區公投一周年翌日推出「敗者替補」的方案,不設諮詢,並揚言要在7月立法會放暑假前通過,大概就是看中這個方案涉及政制,不易被公眾理解,難以掀起反對浪潮;只要公眾壓力不大,應該可以順利數夠票通過。採用這種賊佬試砂煲的手法,是希望避免公眾討論,用程序暴力速戰速決,達到封殺五區公投這個政治任務。
而事實上,這個判斷直至七一前個多星期仍是準確的。即使有學者和議員大力駁斥方案,它得到的關注仍只限於小範圍的網民,直至泛民主派議員集體離場和大律師公會兩度發表聲明之後,媒體才開始集中報道事件。本來要向公眾解釋選舉制度並不容易,然而這個方案實在過於荒謬,論道理幾乎是一面倒;加上七一臨近,議員、學者、律師、學生、記者紛紛表態,頗有當年23條通過前夕被萬箭穿心之勢。而更重要的,是方案不但剝奪巿民投票的權利,更直搗港人核心價值——理性和程序。不合邏輯、沒有諮詢,使即使不同意五區公投,甚至不喜歡泛民主派的巿民,也難以接受。
不見棺材不流眼淚
直至七一之前數天,替補機制已升溫至全民討伐的地步,並可以預見將會是七一遊行的主要訴求。政府不知是錯摸形勢、還是仍然心存僥倖,只以「同名單遞補元素」加進原方案之中,卻繼續堅持要在7月13日通過草案。「同名單遞補」與「敗者替補」互相矛盾,仍然不合邏輯、仍然沒有諮詢,絲毫沒有緩和民怨的效果。而政府的多次辯護,不但進一步顯露出政府的理虧,更賠上了最受巿民歡迎的司長──黃仁龍的民望。本來今年七一遊行一如過往焦點分散,加上林鄭月娥之前對原居民的做法和政府復建居屋的建議稍稍消弭了巿民怒氣,七一遊行大概只會依舊是訴求大雜燴,不會對政府有太大的衝擊。但政府不肯撤回、不肯押後、不肯諮詢的頑固態度,為七一遊行提供了最好的彈藥;而在22萬人上街之後,政府竟立刻押後表決、進行諮詢,演活了「不見棺材不流眼淚」八個字,更苦了那些圍着政府團團轉的建制派議員和媒體。
可以想像,要經歷過七一一役的香港巿民接受遞補機制,將會是非常困難的事。即使政府進行(假)諮詢,但只要最後方案仍有遞補元素,民意的反撲必可預見;加上區議會選舉和立法會選舉即將來臨,建制派還會否願意被政府耍得團團轉,拿自己的選票當兒戲?順應民意、撤回方案,才是最佳的做法。
(刊於7月6日明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