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1月 25, 2010

城鄉

上星期談過菜園村。終於星期五有600人進了菜園村護村,令政府押後收到地;但魔掌仍在,因此如今菜園村村民正在美利大廈外留守靜坐。要走到這一步,實非村民希望,然而時勢逼人,政府的「人性化處理」不過空話,為了可以有一個合理的家園,大家只好迫於無奈,繼續抗爭。

在粉嶺,另一條非原居民村,叫馬屎埔村,也在面對近似情況。馬屎埔村就在聯和墟附近,靠近梧桐河,遙相對望的是綠悠軒、帝庭軒等大型私人屋苑。自十年前,政府公布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把馬屎埔和其他多條在新界東北的村落納入發展規劃之後,地產商便想盡方法,從住了幾十年的村民手中巧取豪奪,積極購地「落釘」,等的當然是時機一到,便可使住宅拔地而起,賺個盤滿缽滿。有些村民把地賣出了,地產商便鐵錘一揮,把房子弄得半倒不倒,遠看像間荒涼鬼屋。說穿了,就是把生活環境弄得要多差有多差,令村民快快把土地賣出而已。

也許對於許多人來說,這些事合理不過。香港就是從這條「發展」的路走到今時今日,正所謂沒有清拆,哪有興建?其實我們一直以來,是以城巿的需要,去支配新界的發展。巿區缺地,便在新界建屋;巿區需要但不想要的堆填區和焚化爐,就放到新界去;巿區覺得新界大自然重要、要保育,卻發現政府原來一直都在忽視附近居民的需要。這種城巿和新界間的矛盾,一直沒有被重視,因為似乎都可以用金錢和「社會的發展需要」所處理,偶有反抗的,便將之視為尋釁滋事的新界暴民。反躬自省,在一個已發展的城巿、一個尊重個人財產的文明社會,還應被這種思維去主導社會的發展嗎?如果我們願意花大半生的時間為地產商打工,只為換來一個安定的家;那麼面對同樣希望家園不被摧毁的新界非原居民苦主,我們是否可以有更多的同理心?

(在本星期六日舉行一連兩天的九龍城書節,主講座是《城鄉矛盾在香港——梁振英與朱凱迪對談》,討論的正是文章提到的城巿與新界的關係。另外小弟與本欄的兩位作者張潤衡及陳強,亦會進行一個叫《80後吹脹香港精神吹脹80後?》的講座,並請得《AM730》的執行董事馮振超先生擔任主持。書節詳情可見 http://www.roundtablecommunity.org.hk/bookfair2010)

(刊於11月22日 AM73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