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網上流傳一個電影片段,來自印度去年非常賣座 的電影《三傻大鬧寶來塢》(3 Idiots)。電影講述的是三個大學生的故事,樣子有點像吳彥祖的主角是個熱愛自己學科的大學生,所以在學習中常挑戰權威和制度,在只問成績不問學識的 填鴨式教育中是個異數,他既是天才,也是傻瓜。他的格言是:「Chase excellence, success will follow(追求卓越,成功就會不期而至。)」這是一套值得學生、老師、家長和關心教育的人一看的電影。
選科講「錢」途 不講理想
這套電影,談的是學習和夢想。在電影中的大學裏,學生們都是為了各種原因而學習,例如為了脫貧、為了父母期望、為了未來生活有保障,反正沒有人敢於為了興趣和夢想而學習,除了主角。
主角把興趣放在第一位,鄙視囫圇吞棗的學習方法,更反對充滿壓力、強調名次的教育,認為這樣只會造就更多的壓力煲和機械人,遏抑人的真正才能。
這 大概也是香港的寫照,在香港談夢想談興趣似乎很奢侈,公開試考得好的學生十之八九選讀醫科、法律、精算、金融,似乎從來理當如此,但他們又是否真的喜歡 這些科目?當然,他們要另選其他「不搵錢」的學科也不容易,家庭和社會的壓力往往蓋過了他們的意願,或使他們從無考慮自己真正喜歡甚麼。
也許,從中學甚至小學開始,大人的期望已把學生的生命擠得滿滿:要精通兩文三語、要懂電腦、要懂樂器、要懂各種運動、還要學珠算、奧數、公文式,以及國民教育和通識。幼稚園要學面試技巧,小學就要出國交流,中學生要驗尿,大學生還要上補習班。所有事情都搞錯了。
無力感充斥 青年冀空間
早陣子有機會和一班中學生談到將會出現的德育及國民教育,對於這個將來會納入正規課程、可能要每個星期上兩堂的學科,他們對之一面倒地反對;可是除了私底下和同學吐苦水,卻不知道該怎樣表達自己的反對。
甚至,他們根本不認為大人會認真聆聽他們的意見——大人都只是扮聽到而已,從來都不會認真對待。本來應該充滿理想熱情的年紀,卻已被無力感與犬儒佔據,這是社會的悲哀,也是我們成年人的罪過。
當大人都要孩子們贏在起跑綫上,為他們預設好未來的路時,其實可能卻是在摧毀他們。Less is more,給他們多點空間和選擇,成功自會追着他們而來。
(刊於11月4日經濟日報)
選科講「錢」途 不講理想
這套電影,談的是學習和夢想。在電影中的大學裏,學生們都是為了各種原因而學習,例如為了脫貧、為了父母期望、為了未來生活有保障,反正沒有人敢於為了興趣和夢想而學習,除了主角。
主角把興趣放在第一位,鄙視囫圇吞棗的學習方法,更反對充滿壓力、強調名次的教育,認為這樣只會造就更多的壓力煲和機械人,遏抑人的真正才能。
這 大概也是香港的寫照,在香港談夢想談興趣似乎很奢侈,公開試考得好的學生十之八九選讀醫科、法律、精算、金融,似乎從來理當如此,但他們又是否真的喜歡 這些科目?當然,他們要另選其他「不搵錢」的學科也不容易,家庭和社會的壓力往往蓋過了他們的意願,或使他們從無考慮自己真正喜歡甚麼。
也許,從中學甚至小學開始,大人的期望已把學生的生命擠得滿滿:要精通兩文三語、要懂電腦、要懂樂器、要懂各種運動、還要學珠算、奧數、公文式,以及國民教育和通識。幼稚園要學面試技巧,小學就要出國交流,中學生要驗尿,大學生還要上補習班。所有事情都搞錯了。
無力感充斥 青年冀空間
早陣子有機會和一班中學生談到將會出現的德育及國民教育,對於這個將來會納入正規課程、可能要每個星期上兩堂的學科,他們對之一面倒地反對;可是除了私底下和同學吐苦水,卻不知道該怎樣表達自己的反對。
甚至,他們根本不認為大人會認真聆聽他們的意見——大人都只是扮聽到而已,從來都不會認真對待。本來應該充滿理想熱情的年紀,卻已被無力感與犬儒佔據,這是社會的悲哀,也是我們成年人的罪過。
當大人都要孩子們贏在起跑綫上,為他們預設好未來的路時,其實可能卻是在摧毀他們。Less is more,給他們多點空間和選擇,成功自會追着他們而來。
(刊於11月4日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