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3月 04, 2012

無節制的中港融合 徒惹反撲


  近期香港幾乎所有新聞,都被特首選舉及其相關的醜聞蓋過,包括一個月前仍是風風火火的自駕遊事件,雖然仍然絕對值得關注。

  民間社會對自駕遊幾乎是同聲反對,政府除了「暫未有時間表」外,並無有力回應;而無論從交通安全、環境污染、道路使用等方面考慮,政府自駕遊的政策,推出之前顯然未有深思,亦未有預期社會大眾會有如此大的反彈。

自由行弊處 成本外放全社會

  誠然,在政策開始構思及與內地政府商討時,香港社會對「中港融合」之「殺到埋身」感覺遠不如今天強烈,反而更多是認為香港從融合當中得到了甜頭,如自由行、CEPA是對香港經濟的百利而無一害的救命稻草。在多項中港基建如高鐵或港珠澳大橋受爭議時,這種說法仍是甚囂塵上,但在這幾年間已漸失說服性,原因是融合在巿民心目中再非只有利沒有害,相反其弊處愈見明顯,且比官方的「經濟得益論」更貼近日常巿民的生活。

  D&G和雙非事件,正是巿民對毫無節制的兩地融合過程作出的反撲。自遊行為部分人帶來了經濟實利,但同時卻將成本外化到整個社會去︰例如香港城巿中心的樓價?升、店舖類型單一化、部分自遊行的公德表現落差、以及大幅增加了的在港生子的雙非孕婦。及至自遊行人數不斷上升,去年光內地自遊行已逾1,500萬人次,佔全港旅客人數三分之一以上,外化至整個社會的成本則更見明顯。

  香港巿民對這種變化感到不安,恐怕一直以來的生活方法會變得愈來愈差,這是絕對可以理解的憂慮,政府亦必須正視。

自駕遊米已成炊 欠公眾參與

  自駕遊今時今日受到社會幾近全面的反對,有撑政府人士辯解這已是多年之前討論過的政策,有兩個盲點。其一是此一時彼一時,今天的社會情緒不同、自由行帶來的教訓漸成社會共識;其二是當天政策制定時根本沒有諮詢公眾,絕大部分巿民是到了今時今日方知道自駕遊已幾乎米已成炊,這不是巿民的責任,而是政府對於中港聯合進行的政策,本來就缺乏公眾參與——如果不是黑箱作業的話。

  當年仍是內地及政制事務局局長的林瑞麟就曾參與制定數十份中港協議,並拒絕向立法會及公眾披露,到底政府與內地政府簽了怎樣的協議,至今仍是一個個謎;如果不停止這種黑箱作業,一意孤行並無節制地推動中港融合的政策,更強大的社會反彈必定會出現。

(刊於3月3日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