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因為本來就沒甚麼期望,特首曾蔭權最後一份的施政報告,反而令人有些意外。殘疾人士爭取交通半價已近十年,曾蔭權一直充耳不聞,終於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讓殘疾人士和長者以2元乘搭港鐵、專營巴士及渡輪,然後由政府以實報實銷方式向各交通工具進行補貼,實屬意料之外。
而政府推出對使用非資助安老院舍住宿服務的長者及殘疾人士提供額外津貼、讓居於廣東的長者毋須回港亦可領取全年的高齡津貼,亦是善政。雖然離滿足長者及殘疾人士需要尚有一段距離,但印象中已是曾蔭權上台以來,對老弱傷殘最佳的一份施政報告,只可惜竟在最後一份才見到。
至少5年落成 年僅推5千伙
除了老弱傷殘,特首在施政報告也多次提到了年輕人,而房屋政策亦與青年息息相關。政府在社會要求經年的情況下,終於復建居屋,在2016年往後四年,共建1.7萬個單位,平均一年有5,000個單位;置安心計劃則進行「優化」,加入「可租可買」選擇,但數量仍只得總數5,000個單位;而公屋則維持每年1.5萬個單位。另外,施政報告亦提出會協助非政府機構興建單身青年宿舍,惟數量及內容則不詳。
倡撤公屋計分制 助單身上樓
換言之,即使真有改變,也需要在至少五年之後,而且數量上也不過每年大約增加6,000餘個單位,杯水車薪;而居屋和置安心其實都是在為一些有一定收入但承擔不起現時瘋狂樓價的家庭,對於基層的單身青年,仍然是自生自滅。
公屋每年1.5萬個單位之所以可以勉強維持「三年上樓」的政策,是因為透過計分制排除了幾乎全部35歲以下的單身申請者,他們若不與家人同住,就必須投入私人巿場,往往就是劏房的主要租客,租金和環境都差強人意。
要解決青年的居住問題,最基本當然是取消現時的公屋計分制度、並增加公屋數量(十年前公屋建屋量為3萬個單位,是現時的一倍)。除此之外,社會上亦有其他建議聲音,例如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就在施政報告後立刻公開表示,可在公共屋邨進行混合模式,興建專為單身人士而設的單位,這亦不失為一個方法。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兩星期前還是政務司司長的他,為甚麼不在在任時實行其「新思維」,而要在離任後才拋出意見?
(刊於10月15日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