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華爾街運動,在世界千個城巿遍地開花,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怎可以不響應反金融霸權的號召?一班朋友要在這個城巿的金融中心示威,當然選擇中環,地點就選擇了滙豐銀行大樓。
滙豐銀行大樓雖然不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但卻是最常用作代表香港的建築物。它的外在支架結構加上玻璃建築,在港島一眾建築物中別具風格。說滙豐處於香港政治經濟核心,一點不假。滙豐銀行在清政府簽下《北京條約》、九龍半島正式繼香港島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後幾年,由蘇格蘭人Thomas Sutherland在香港成立,並迅速接續在中國、英國、日本等地方開分行,甚至借了不少錢給滿清政府,是朝廷的最大債權人。據說到了開業50年左右,即20世紀初,滙豐已成為了遠東最大的銀行之一。
及後滙豐除了在二戰時期於香港暫停業務,它一直以香港作為總部,也是香港的兩間發鈔銀行之一。而滙豐銀行的多任大班均是行政局成員,直接參與香港政府的各項運作,影響力不言而喻。也許是因為滙豐與香港一同踏上了那飛快發展的黃金廿年,香港人總對它感覺親切,使它也一直有着「香港銀行」的地位。前年金融海嘯來到,滙豐的股價由153元跌至33元,有「財經演員」淚灑鏡頭前、小股民築起血肉長城捍衛滙豐,那份感情,可沒有其他銀行可望項背。
然而門前的一雙銅獅沒變,銀行其實也沒變,它從來只是一間要賺錢的公司。回歸前香港前途不明朗,它就將總部搬到英國,到近年在中國成重要巿場時,再把重心搬回香港。獅子銀行回應港人感情的方法,是在仍有豐厚盈利的情況下,狠狠地裁員3,000人。
傳說銀行大樓地底有秘道,連接禮賓府和維多利亞港,萬一香港有甚麼事,就可以讓香港的政商頭兒帶着銀行資產,迅速坐船離開香港,雖說是傳聞,其實也頗合其性格。
(刊於《新Monday》#577)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