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一日也嫌太長。繼泛民議員集體退出草案委員會、大律師公會三度發炮、近500位年輕學人聯署反對「敗者替補」方案,執筆之時,政府剛放風會將之改為「同隊替補」,似乎希望可以透過落地還錢成功闖關。雖然未知政府提出之方案詳細內容,但替補機制牽涉全港選民的選舉權利,政府務必先「理順」法律及學術上的疑竇;况且議案並無必須在月內通過的急切性,在沒有諮詢的情况下通過,亦不符合程序公義,撤回方案重新諮詢方為應有之義。
假如政府堅持要在建制派的護航之下強行通過方案,泛民主派應如何回應?早前有人提出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總辭的建議,驟聽之下似乎是天方夜譚,可是如果發揮一下想像力,它卻並非一個不值一提的方案,值得泛民主派及民間社會共同思考當中利弊及可能性。
對政府施壓的最強武器
總辭的意思,是指現時泛民主派19位直選立法會議員一同請辭,並不會再循補選返回立法會(即在下年立法會選舉前均在野)。假設替補方案在7月13日被強行通過,泛民主派可以總辭作為對政府的全民不信任投票;若泛民主派成功以拉布或其他方法,將替補方案延至9月表決,總辭則可以作為對政府施壓的最強武器。無論是何種情况,一旦議案通過,泛民主派則可於9、10月立法會復會後集體請辭;而根據現有制度,政府很有可能於明年的2、3月,即區議會選舉和農曆新年之後進行補選,並在之後半年內進行特首選舉和立法會選舉。
去年5位泛民主派議員辭職補選變相公投,得出的經驗值得參考。五區公投由於建制派杯葛選舉,令公投變成「無對手」;加上民主黨不支持及政府全力唱淡,令投票率只得17%,算不上是成功的運動。但如果將之變成一個由補選而成的「不信任投票」,例如由5位類似「大專2012」的非政黨新面孔代表泛民參選,而所有投向他們的票均是對政府(特區政府或中央政府)的不信任投票,便即使建制派杯葛亦無影響。假設所有泛民政黨均動員參與運動,加上特區政府的弱勢,得到80萬至100萬票並非不可能——如果有100萬人以選票對政府投以不信任,無論是對現屆港府、下屆港府甚至中央政府,均是不能忽視的政治炸彈。
留下任特首不易收拾局面
今年年尾至明年年尾,不但有在香港包括特首選舉的5場選舉,更是內地換班的一年,政治穩定對中央政府而言,將是重中之重;對於各種政治不穩,相信中央政府都不願見到,且可免則免。泛民主派一旦進行總辭,不但對曾班子是「衰收尾」的致命打擊,也留給了下任特首面對一個不易收拾的局面。相反,對於泛民主派而言,卻是一個重要的本錢,在替補機制、網絡自由、國民教育等「23條分拆上巿」的方案前,有更大的議價能力。過去泛民主派對於總辭的最大遲疑,是怕政府會趁泛民在議會的真空期,強行通過或廢除條例,如當年臨立會通過公安條例和廢除集體談判權,但替補機制一役我們已能清楚見到,政府並不介意撕破臉皮硬闖關,而泛民在議會其實根本無法阻止。泛民唯一能靠數票阻止的重要議案——即政制改革——也已在去年通過了,保留議席的實質意義,其實並不大。
相反,如果破釜沉舟,進行總辭,代價則只是不足一年的在野,卻可以依靠無私的請辭重奪巿民心中的道德高地,泛民現有的分裂狀態亦能靠之修補(至少民主黨不會在區議會中被狙擊)。過去常被批評與公民社會斷裂的泛民立法會議員和政黨,亦可在這一年內重回民間,與公民社會共行。這樣一來,總辭可以是政黨與政黨之間、議員與公民社會之間,修補關係的契機,甚至可能是終止香港民主發展一池死水的最好時機。
泛民主派會如何選擇?
再進一步,透過補選進入立法會的5位「非政黨新面孔」可在選舉中及於立法會內盡情發揮,反正只在立法會中數個月,又不用考慮連任,可以無包袱地探索在議會進行抗爭的可能性,這亦會為香港政治帶來新的氣象。
當然,在現時政黨互不信任的情况下,泛民總辭要成事似乎可能性不大。然而,如果考慮到過去這段時間香港政治的死氣沉沉,負能量之重、無力感之強,泛民主派到底對未來民主路有什麼想像?破釜沉舟和被陰乾之間,泛民主派又會如何選擇?
(刊於6月29日明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