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一詞近年在網上特別流行,一般用作形容「來香港掠奪資源的內地人」。在近月的6000元派錢和內地孕婦來港生子事件中,「蝗蟲」一詞更常掛不少人口邊,同時也引起不少人反感,認為這是歧視甚至法西斯抬頭,兩派各自抗議對方抹黑,沒完沒了。即使如此,何謂「蝗蟲」卻少人仔細檢視;如果真有令香港人感到恐懼和厭惡的「蝗蟲」,到底確實在指什麼?
日前《明報》訪問了兩位反新移民遊行搞手,他們堅稱不是歧視內地人,但討厭內地人沒禮貌、財大氣粗、來香港拿福利;說只針對「那些呃綜援好食懶飛者」,但又反對向所有新移民派6000元,其論點自相矛盾,自不待言。但寬容一點去理解,這正顯示了我們在討論中港人口融合中常見的情,就是將所有問題和現象一籃子處理,例如簡單地以「蝗蟲」形容,才會出現這種感覺良好但自相矛盾的結果。
中港人口融合的爭議盲點
「感覺良好」並沒貶意,只是我們鮮有仔細分辨這種「感覺」的源頭和指向。我相信大部分的香港人——即使最是力撐新移民的——也會有對「內地人」感到某種不安的時候,例如見到西洋菜街滿街充斥操普通話人士、又或是內地人來港狂掃豪宅谷高樓價。而一般人透過媒體或親身經歷,對「內地人沒公德」、「新移民搵覑數」、「內地孕婦生仔走數」等印象深信不疑,亦屬正常。但「內地人」既有勤懇做覑低薪工作的新來港基層婦女,也有一擲千金買樓的內地富豪;有來港消費的自由行,也有計劃在港安身立命的專業人士;有打算在港生子的純內地孕婦,亦有有香港丈夫的內地孕婦,他們對香港的影響各自不同,一概而論不但無法弭清不安,反而使人無法對準問題;不安擴大,結果最弱勢的一群往往成為代罪羔羊。正如父親是香港居民的新來港小孩,稚子何辜,竟被冠以「蟲卵」之名,這是我們願見的「文明」香港嗎?
在香港獨特的一國兩制狀況之中,人口融合(亦包括經濟、文化其他方面的融合)早已開始,香港既無法獨立,亦不願完全融合成為一般內地城巿;要在兩個極端之中安身立命,則無法避免各種與融合有關的轉變,及隨之而來的好處和不安。然而不安感覺如斯強烈,往往卻是因為沒有分清不安的來源,於是也容易將抗拒力量錯置。在內地人眼中,香港人往往是「又要威又要戴頭盔」,既向內地拿好處,卻又對內地人諸多敵視,其實也同樣是將各種印象一籃子處理得出的感覺。「蝗蟲」與其說是一班人,倒不如說是一種由人口融合帶來的不安感,卻以拿新移民(特別是基層新移民)作代罪羊的語言來表達。
如何在融合同時維持香港的獨特性,對香港的未來極為重要,矛盾確實存在不必迴避,因此更不能被困於這種簡單的不安情緒之中。新移民不是蝗蟲,關心本地資源運用的也不是法西斯,具體問題具體處理,多加一點包容與理性,不一竹篙打一船人,別讓我城輕易撕裂。
(刊於4月13日明報)
其他有關中港人口融合的文章:
香港居民身分不是贈品
6000元與三粒星
只有融合 沒有香港
大話
慈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