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出於身為香港人對死刑的無知─自1966年之後,45年以來香港便再沒有人被合法賜死,「死刑」也於1993年正式從香港法律中廢除─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以為廢除死刑是世界的大潮流。但原來,我錯了,至少在台灣,擁護死刑的聲音比廢除的力量要大得多,張娟芬的《殺戮的艱難》正是台灣廢除死刑者艱難發出的呼聲,卑微,但堅定。
為被判重罪的犯人奔走從來不容易,我想起在香港為「等候董建華發落」的無期徒刑少年犯奔走的梁耀忠(也只有他一個議員願意為他們發聲爭取),議員與囚犯均受盡了白眼,更何況是已然定罪、惡行昭然得「求其生而不能」的死刑犯?「廢除死刑」雖然是台灣的「長遠理想」,但去年發生了法務部長王清峰拒絕執行死刑事件,引發了社會的大討論,王清峰被反廢死支持者如白冰冰炮轟,最後以辭職告終。44名死刑犯當中也已有9名在新法務部長手下被處決,廢除死刑之路仍是崎嶇滿途。
《殺戮的艱難》正是在這個環境下出版的一本書,內裡收錄了關於死刑的各種論爭,由司法質素的低落、冤判錯判的無法避免、到現行法例的不完善、媒體對司法的影響,多著眼於制度上的缺失,而少強調情感上的感動。想清楚,這可能正是廢死運動在公眾討論中處於下風的原因──冷靜理性的討論,要在媒體上戰勝大眾對罪行的恐懼、對罪犯厭惡、以及受害人家屬的悽愴,無疑輸多贏少。
關於死刑,最重要的交鋒點,還是「正義」。何謂正義?死刑彰顯正義、守護正義,還是相反破壞正義、使正義蒙污?如果我們假設司法必然準確、真相必然昭然,將那些罪犯滔天且死不悔改之徒處死,大概反對的人不會太多;然而問題正出於那眾多假設之上,現實是司法程序屢有不公、冤獄並不鮮見,量刑準則亦不劃一,依賴如此制度去決定一個人的生死,正是死刑制度的最大弱點,也使我們距離「正義」比想像中遠得多。
《殺戮的艱難》羅列了不少充滿疑點的死刑個案,還有對一名死囚鄧武功的訪問,嘗試從他們的身上,找出「正義」應該如何彰顯。
對香港人來說,死刑是 offtopic的討論,但生命和正義卻永不off topic。在書中,我想起了香港的安樂死爭議,也想到了前文提及的少年犯,還有警權和媒體操守的問題。謹將此書推薦給各位。
(刊於4月18日AM730)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