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月 19, 2011

突出矛盾 是為了什麼?

唐英年司長在Roundtable 舉辦的青年學術會議中以主禮嘉賓身分發言,直指80 後社會運動,語出驚人。我雖然對唐司長的言論實在無法苟同,但作為主人家批評主禮嘉賓的言論,卻也有欠禮貌。然而跳出逐字逐句的字面意義思考,將唐司長的 說法放在更大的脈絡中看,也是有意思的。

年長者對年輕人的要求

唐司長的發言,剛好是反高鐵包圍禮賓府、包圍立法會一周年,而 發言的地點則在一個青年活動之中,因此即使他的用詞用上勸喻、告誡的包裝,甚至肯定社運的價值,亦難掩其針對性甚至挑釁性;而用上「車毁人亡」、「剛愎自 用」等詞語,亦是刻意引起社會討論,是有意為之而決非一時失言。因此,理解他的意思,不能簡單地說他「不理解年輕人」,亦不能斟酌於他「只不過」是指「一 小撮社運青年變得最極端時會怎樣」的「善意提醒」;那不是同路人之間的提醒勸勉,而是年長者對年輕人、當權者對反對者、有權力者對無權力者的要求。

這 種要求提出來,不是無的放矢,而是一種為定位而進行的操作,清楚地將我與他者劃分。這種劃分,當然令人聯想到未來特首的選戰——有論者指出,現時特首選舉 委員會成員中沒有一個是80 後,當然更沒有年輕社會運動者,因此唐司長的說法正是為了討好他們——這種推論也許過於主觀和誅心,然而唐司長要透過高調批評80 後來突出矛盾,再一次強化兩代之間、「溫和∕穩定」與「基進∕衝突」兩個陣營間的張力,卻是明顯的。

最終回歸各執一辭的結果

唐 司長為何要在「80 後」已漸被消化的時候,突然提出並突出矛盾、挑起討論,我無法確定。然而可以預見的是,由於沒有具體的衝突點(如具體政策和事件)只根據一個人的言論而進 行的論爭,最終必會回歸各執一辭的結果。然而論爭後雖然不會有什麼改變,但誰能藉此得益呢?這場有趣的互動,值得我們細心觀察。

(刊於1月19日明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