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特首早前向國家主席胡錦濤述職,主席提醒特首要做好3件事,第一件是保持金融穩定,第二件是「切實解決目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著力改善民生」,第三則是「著力謀劃香港長遠發展」。一如過去回應「深層次矛盾」,特首事後還是將這些「突出矛盾」解讀為純粹金融經濟問題,而且更是外圍經濟因素如熱錢和量化寬鬆所引發。
「空間」才是貫穿大部分社會矛盾的關鍵
胡主席身處中南海,日理萬機,對香港這南方小鎮的問題自不會也不必太深入了解;然而特首每天坐鎮禮賓府,若他真心認為其施政危機都不過是錢問題的話,真令人擔心他剩下的一年多執政時間可以怎麼過。回顧2010年,香港社會矛盾一浪接一浪,由年初的反高鐵、 80後,到5區公投和政改,還有樓價、新界保育以及尚未解決的菜園村問題,這些問題當然與外圍金融經濟頗有距離,反而「空間」才是貫穿大部分社會矛盾的關鍵。
空間矛盾可分3個主要範疇
香港的空間矛盾,大致可分為3個主要範疇:第一是巿區居住空間問題,受高地價政策影響,加上多年以來政府不斷放水養肥地產商,使樓價瘋狂上升,同時使樓房進一步成為投資工具,而強拍條例、巿區重建等問題亦在此背景下製造出更多矛盾。第二是巿區的非居住空間問題,活化工厦、領匯、公共空間等問題顯露了特別是低下階層在巿區的生活愈益被邊緣化,貧者不但愈貧,更愈益被擠出城巿的空間。第三則是新界的空間問題,當中非原居民的差別待遇、大自然被地產發展而犧牲這些問題,隨著菜園村、馬屎埔村、大浪西灣、南生圍等問題而浮上水面。這些問題,在過去數年漸漸醞釀,今年逐一爆發;事實上,政府早前委託學者進行的80後研究,亦得出相同的結論,認為「空間」是80後不滿的關鍵。然而這實在是整個社會的關注,相信在未來一段不短的時間,仍然會是香港的核心矛盾。
在一直被理解為「地少人多」的香港,政府亦一直以「地少人多」去掩蓋或解釋空間矛盾背後的不公義,但其實真正的原因卻不是物理空間的匱乏,而是政策所致。高地價政策推行30年,現在苦果漸現,政府是時候檢討政策方向了。
(刊於12月29日明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