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2月 20, 2010

亞運:「豪得起」和「值得花」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諮詢」,政府仍然堅持要申辦亞運。即使民建聯在內的多個政黨以及大部分巿民反對,政府努力不懈,先將申亞的開支減半,再出動多位自廣州亞運榮歸的運動員幫手游說,又以「創造就業」成功令工聯會轉軚支持,似乎政府對亞運是志在必得、對爭取立法會支持(特別是一直堅持反對申亞的民建聯)胸有成竹。

不是第三世界 毋須盛事哄抬

對於民間反對亞運的原因,政府認為最主要是錢,因此調低預算之後大家理應收貨。其實錢還是次要,看看今年的財政結餘:有會計師事務所估計,今年香港政府的盈餘,會達到700億元;而和政府去年作的預算——252億赤字相比,相差接近1,000億。財爺是否有心低估收入,這可以另外再討論,但香港每年幾百億「帳面外」的盈餘,加上那5,000億的財政儲備、2萬億的外滙儲備,200億、300億不算甚麼。然而「豪得起」和「值得花」卻是兩回事,香港人問的是:亞運值得我們辦嗎?

作為一個已發展城巿,我們首先應放下第三世界國家心態,香港的成就早已證實,亦不需要靠舉辦盛事、大型基建去證明自己。考慮是否舉辦亞運,應該具體地衡量香港可以從亞運身上得到甚麼,除了經濟效益外,最大考慮應該就是能否推動香港的體育——不單是獎牌,而是對體育產業的推進,以及巿民大眾參與體育活動的程度。

運動員撑申亞 渴望港府承擔

可以理解,多位運動員願意挺身支持申亞,是因為希望可以透過舉辦亞運,讓政府對於體育更重視,並對之有更大的投入和承擔。現在的情況是,政府從來都沒有認真對待過香港運動員的需要,無論是10年前申亞時的承諾,又或是今年東亞運的場地設施,都是一張又一張的空頭支票。運動員支持申亞,會否是因為看清了政府的真面目,知道如果申亞失敗,政府對體育的支持更會遙遙無期?

而巿民對於運動的需要,又會否因為亞運而得到滿足?在為世界級運動會建場館之前,我們更應問問到底給普羅大眾的運動場地是否足夠。如果巿民都沒有機會親身參與運動、擁有健康身體,那要他們花錢看亞運的意義又在哪裏?

我相信,巿民都希望本地運動員們可以在一個優良且安心的環境下受訓,並代表香港出戰,為港增光;也希望運動可以屬於所有巿民,無論觀賞及參與。亞運不亞運,只是次要——政府要是能讓巿民看得見你真的重視體育、真的對體育發展有承擔,申辦亞運又豈會得不到巿民支持?

(刊於12月16日經濟日報,刊出題為《亞運「豪得起」 是否值得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