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0月 10, 2005

〔舊文出土系列一〕東涌的半世紀

(這是我大學二年級文化研究科的功課,偶然出土,故貼於此,公諸同好,敬請指教!)


『汪!汪!』

我 被前面這條老黃狗嚇著,雖然隔著我倆的還有一道破爛鐵門,但誰曉得它是否攔得住這隻忠心的傢伙?我再對一對地址,明明沒錯啊,阿祖那傢伙真是 的,又不預先警告我一下...現在好了,又沒有人應門,難道要我硬闖?好一個東涌鄉郊,真是安逸恬靜,四處找個人來幫幫忙也沒有──沒法子,惟有撥個電話 找阿祖:

『喂,聖公會嗎?麻煩你,我想找李姑娘...好好...喂,阿祖!你真是好朋友,連有狗守門口也不先告訴我...我應該要知道的 嗎?要是我整天到舊區去的 話,也用不著要你為我找個被訪者了吧?...好吧,那麻煩你替我打個電話給她,請她為我開開門吧!好了好了,遲些再談!』

掛了電話,現在只有等一下吧!望著眼前那三層樓的白色村屋,還有旁邊那一小塊地,種著些農作物。空氣中帶 著的濃重鄉郊氣味,加上偶爾的狗吠聲、昆蟲叫聲和陣陣風聲,倒也讓我感覺很『鄉村』。我心?納悶:住在這?的人,不會覺得悶嗎?

『嗨!李婆婆!』終於等到了──她扶著拐杖,一拐一拐的走到閘前為我開閘。『等了好久嗎?』她邊開閘邊笑著說。

那條老黃狗終於肯靜下來了。

xxx

時間是一個陽光普照的下午。

地點是東涌舊區一條叫牛坳村的地方。

訪問對象是一位住了在東涌很久,姓李的婆婆。

東涌是近年才發展起來的新市鎮,託新機場的福,它才能發展得這麼快。儘管現在的東涌市區?已是應有盡有──食肆戲院銀行商場,無一或缺,但在東涌的舊區,仍存在著一些舊村落。和香港其他受城市化影響的鄉村一樣,它也在面對著人口減少和人口老化的問題。

李 婆婆今年七十五歲,在東涌舊區住了半個世紀,見證了這區的變遷。她和丈夫在解放前來到香港,本來住在屯門的一家,因為面對經濟的困難,而決定搬到東涌去 耕種。那時候的經濟不好,李先生工作的工廠倒閉,沒有工作又沒有米配,恰巧有親戚建議她一家到東涌去種地,因為至少可以養活自己。但誰又知道會一住便半個 世紀?

剛到東涌的日子,並不易過。一切要由零開始,開墾、播種、灌溉等固然不在話下,還有養豬養雞等家畜...雖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但 兩夫婦帶著六個孩子望天 打掛、日曬雨淋的日子也確實難受。而那在大風大雨中,木屋被吹倒,要背著孩子去避風雨的日子,依然歷歷在目。但這麼辛苦的活,始終還是要幹的,含辛茹苦, 為的還不是幾個兒女?

以前的生活當然和現在很不同。現在交通發達,有超級市場和大型商場,要買東西十分方便。以前住在東涌的居民通常都會 在舊碼頭購買日常生活所需,好像食物和 雜貨之類,也會光顧那?的酒樓食肆。但始終東涌有售的東西不多,要買東西有時便要乘船到屯門,在屯門或元朗購買所需,因為『水腳』貴,一買便是一星期的 菜,把兩個雪櫃塞得滿滿的。交通不便,來回市集和家便要靠一雙腿,就是病倒了,也要一步一步的走到市集找醫生,當中往往要走一兩個小時。

交通不方便,工作機會也少。當孩子長大了,便不能不往外邊闖。李婆的大兒子十來歲便出了外邊當學徒,其他的兒女也相繼離開東涌,到市區找工作、找生活、找愛情...到了成家立室以後,更不會搬回東涌居住,因為子女們也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子女們。

一 說起子女,李婆婆滿佈皺紋的臉上便泛起笑容。她已有四個兒子,兩個女兒,還有十個孫兒。兒女早已成家立室,孫兒也已長大,有的去了外國讀大學,有的已經 在社會打滾多年。雖然老伴因為身體不好而長居大陸的鄉下,兒孫們也不能跟好同住,但只要兒孫能抽空來探望她,便已感到十分欣慰。還是多謝政府發展東涌,讓 兒孫們比以前更容易探望她,探望的次數也比以前多了。

獨居的生活對她來說並不難過。每天早上煮過早餐,煲茶掃地,打點家頭細務,然後會坐 在門前,和其他鄰居聊聊天。牛坳村有三十三戶人,大家都認識對方,而且 也會有隔鄰的村的人,也不愁沒伴『打牙較』。她也會種些植物,就在屋前那小小的一塊田?,種了些菜和瓜,每天灌溉和打理也能打發不少時間。

她還要打理一下那條老黃狗。那忠心的老黃狗平日十分盡責,見到陌生人便會吠,也曾嚇走一些偷渡客。東涌以前較為和平,現在卻越來越複雜,獨居的老人家要保護自己,便唯有靠人類的好朋友了。除了老黃狗,李婆婆還養了四隻貓,大伙兒卻能相安無事地生活。

最 困擾她的不是甚麼,而是身體。年紀大了,身體理應會差,卻一點不好受。腿早已活動不便,要靠著拐杖來走路,而腰痛也常常令她坐立不安。所以行動不便的 她,很少會離開家?往外走,而飯和菜便靠社區中心的幫忙,每個星期送來三次,然後自己煮食。阿祖是中心的社工,因此才認識了李婆婆。

李婆婆對生活已沒有甚麼要求,或許,勞累了半生,簡單安穩的生活便是她最大的渴求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