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月 15, 2012

在時代門外再聚


記得還在讀中學時,每到平安夜和除夕,都想盡辦法說服家母讓我和同學「出去wet」,當然所謂「出去wet」,也不過是去建成不久的銅鑼灣時代廣場,一面倒數,一面被擠個不亦樂乎。

如果說維園是香港人的「公民廣場」,那時代廣場就該是香港人的「娛樂廣場」,好長的一段時間,時代廣場只代表著消費、娛樂,以及在大時大節高叫和倒數,那種拋開一切煩人的政治時事,只求當下快活的心情,在時代廣場的大電視之下表露無遺。

時代廣場的前身是香港電車的銅鑼灣電車廠,1986年車廠搬遷,經過地權易手,終於在1991年宣布動工興建這個大型商場,並在1994年落成。同年除夕,廣場模仿美國紐約時報廣場的倒數,邀請了許多歌星藝人到場,恍如露天音樂會,氣氛熱鬧,除夕倒數可說是這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時代廣場似乎是純商業、純娛樂的地方,直到近年開始改變。轉捩點是08年時代廣場被揭發原來大電視下的地方其實是公共空間,過去十多年一直由業主九龍倉集團出租牟利,而管理公司則一直以嚴苛的手法對待其他使用者。

事件揭發之後,不單引發了一場尋找公共空間的熱潮,也使公眾對時代廣場的使用有更多的想像。1個坐落在巿中心的公共廣場,可以怎樣使用?這難道不是個極為有趣的問題嗎?

於是,有街頭表演者開始使用廣場,也有與社會政治有關的活動在這個廣場舉行,就如學聯的六四絕食,後來也發生了民主女神被搶事件。當然,我們都期待有更多可能性的出現。於是,時代廣場的意義超越了純物質純娛樂,來香港購物的自遊行,赫然在「消費大晒」的時代廣場外,看見了香港的另一面,甚至是另一個香港。

(刊於《新Monday》#587)

檢視較大的地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