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5月 19, 2011

國民教育 苦了師生

推行國民教育的基礎,來自一個假設:香港人不夠愛國。

而具體指出這個假設真確的指標,則是:有多少香港人會定義自己為中國人?多,則愈益愛國;少,則表示仍未擺脫殖民地遺毒,還不夠愛國。因為不夠愛國,所以要從教育入手;因此國民教育就要成為學校的正式科目。

教育局匆匆提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諮詢,希望可以將這個新科目匆匆上馬,但文件中對科目的資源、師資等安排盡付闕如,而其評分報告範本要求的「感情」如「欣喜」和「自豪」更令人目瞪口呆。這種安排,正是最官僚的由上而下的政策推行,一味「政治正確」,完全無視各學校的需要和差異、無視老師和學生的工作量和能力、更無視社會對計劃的反彈。

無視學校現况

先不論是否「洗腦」之類的爭議,只看看現實師生的情况。現時各中學正推行新高中,無論校方、老師和學生均為新學制疲於奔命。通識教育科以及其中的專題研習、OLE(其他學習經驗)、各科的校內評核,以及即將來臨的首屆新高中公開試——已把各校師生折磨得不亦樂乎。我認識不少高中生每天要留校補課到七時,甚至暑假也有大半時間要回校上課,課程時間早不夠用;學生要補課,老師也一樣,其壓力之大,不遜學生。如果要在正規課程中加入每星期兩節國民教育課,那時間該從何而來?

老師的壓力不單來自工作量,也來自能力。通識教育的推行,許多不同科目的老師被召入通識老師團隊之中,當中不少老師根本沒有相關的學術背景,結果就是要重新學習,過程痛苦,亦難以保證教學質素。而國民教育如果希望達到「建立學生身分認同」如此宏大的目標,老師的能力則是關鍵,那麼由誰來任教呢?有沒有額外資源?還是要由班主任兼教?

毫無急切性卻充滿爭議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在如此情况下要急急上馬,很難令人沒有聯想:這是教育方針,還是政治任務?說到底,如果香港人真的不夠「愛國(或愛中央政府)」,捫心自問,責任是在人民身上,還是在政府身上?別拿學校滿足政治任務好嗎?

(刊於5月18日明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