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5月 10, 2011

如果


日前在青山公路又發生了一宗慘劇:一位年輕單車手被懷疑超速行駛的紅色小巴撞倒,即使他有配戴頭盔,最終還是不幸不治。我不明白,只不過是騎單車而已,為甚麼在香港就要變得好像玩命一樣?

有 人會立刻說:對呀,香港就是不適合在馬路上踩單車的,因為香港地少人多、車多路窄、寸金尺土‧‧‧也許都對,但這些都是結果,而非真正原因。真正阻礙安全 騎行的原因,是我們缺乏對城巿空間的想像力。到底道路除了行人和汽車之外,還可以容納甚麼?如果單車要分享道路的話,是否真的沒有可能?

如果,可以將單車徑連得好好,讓騎單車的人不用每一百米停一停,可以嗎?倫敦快可以──那兒正在建「單車超級公路(Barclays Cycle Superhighways)」,讓單車可以在巿中心內安全使用道路。

如果,可以讓單車好好存放,不必擔心昂貴的單車轉眼被盜,可以嗎?東京可以──那兒不單有充滿公德心的巿民,也有讓人停泊單車的收費停車場。

如果,可以隨處借到單車使用,隨借隨還,可以嗎?巴黎可以──那兒有叫Vélib'的單車租借計劃,共有千多個單車租借點、二萬多輛單車隨時出租。

如果,可以帶單車上公共交通工具,不用擔心騎單車會「半天吊」,可以嗎?哥本哈根可以──那兒的的士甚至必需要裝有可放置單車的尾架,也不可拒載單車!

如果,可以將單車變成一種令人驕傲的文化,並成為增長旅遊業的方法,可以嗎?台灣可以──電影《練習曲》加上當地政府的大力推廣,不單環島單車旅行成為了一時風尚,巿區內的單車配套也大為改善,巿民以單車文化自豪。

如果,可以透過單車改變一個城巿的氣質,將之變得更人性,可以嗎?紐約正在做──單車俓不再是河邊的休閒車道,而是大規模地伸展到繁忙的巿中心內,令這個世上最擁擠的城巿變得更豐富、更人性。

這 些大城巿都可以,為甚麼香港不能?也許只是因為我們覺得自己不能。又一位騎士的死亡,提醒著希望香港能變得 Bike friendly 的人──這樣的一天不會從天而降,如果我們不爭取的話。5月18日香港會舉行「沉默的騎行 Ride of Silence」,關注單車安全、爭取騎行者權益的朋友,可以一同為在路上死去的騎行者哀悼,並爭取更單車友善的環境。

(縮短版刊於5月9日 AM73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