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5月 12, 2011

硬推愛國教育 勉強無幸福

不知是哪個脫離現實、急求上位的蠶蟲師爺的點子,要在正規教育課程中加入「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強迫莘莘學子在課堂上學習「愛國」、接受「健腦」(中聯辦郝鐵川部長用語)。另一方面,本來已被視為次要科目的公民教育,現在更被進一步「邊緣化」,如此境況,實在令人為下一代的教育擔憂。

港人愛國 未必愛黨

支持加強國民教育者,多以「建立身份認同」有必要為理由;當然這個「身份認同」不是「香港人」的身份認同,而是「中國人」的身份認同,當中應該包括了⑴對國家歷史的認識(中國歷史教育)、⑵對國家現況的認知(國情教育)和⑶對國家情感的建立(愛國教育)。針對前兩者的反對者甚少,甚至有不少聲音抗議教育局取消初中中史科,使學生的中史根基更為薄弱。

然而無論是中史教育或是國情教育,其實在現有的初中綜合人文科、高中通識教育科、中史科,以及其他學習經歷等已有足夠涵蓋,並無必要再另加一科。因此,重點其實一直都在於「國民教育」中的「愛國教育」上。

何謂愛國,在香港是老議題。社會一般同意愛國不同於愛政府和愛黨,愛國的「國」更多是指文化中國、民族中國而非中共政府——盡管中央政府很希望人民愛她,但有些事實在勉強不來,勉強反而會有反效果。我們需要教育巿民更愛文化中國和民族中國嗎?

香港人雖然不愛將對國家的感情掛在口邊,但國家有事,香港人總願意走出來,出錢出力地去關心,過去八九六四如是、天災人禍如是;最近劉曉波和艾未未,香港的年輕人也非常關心。對於這個層面的「國家」,我們感情從來不缺。教育的工作只是向他們展示中國的不同面向,感情並不需要教出來,也不見得可以在班房中教出來。

照搬內地一套 徒添學生壓力

我們必須承認,香港「一國兩制」的政治環境是獨特的,文化也與內地頗有差異,如果要硬將內地那套「愛國就是愛政府」的一套愛國教育搬來香港,即使不弄巧成拙,也很可能徒勞無功,徒然浪費學生時間、加重學生壓力。

香港的優勢,在於資訊自由,沒有內地人或西方社會看中國的盲點;也在於有相對高的公民質素,廉潔、法治、公德,這些都是香港賴以致勝的軟實力。將公民教育置於「愛國教育」之後,如此犧牲下一代的自毁長城之舉,恐怕也只是某些人寧左勿右、撈政治本錢的手段而已。

(刊於5月12日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