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青年懷疑因積勞成疾而猝死的新聞,令人非常難過。這位年輕人23歲,是位準新郎;為了年底和女友結婚,中五學歷的他生前打兩份工,每天工作15小時,月入萬餘元。他患了感冒多天未好,卻仍繼續搏殺,終於在午膳時間突然昏倒茶餐廳內,英年早逝。
這樣的悲劇,卻沒有激起甚麼討論,也沒有經常「鼓勵」青年人自力更生的高官出言慰問,是因為我們太涼薄,還是因為我們已對這樣的基層悲歌太耳熟能詳?
制度偏幫強者 弱勢被排斥
我們都太習慣循著那種「問題出於個人」的思考方法,將個人努力看成是解決的唯一而且最道德的方法;反而對於致力爭取改善政策的人,卻常被冠以「將責任推到社會」或「自己不肯努力」的罪名。
然而事實是,我們的社會如此貧富懸殊,富者愈富、貧者愈貧,便是因為制度正在保障地位已然最優越的人,同時排斥弱勢的一群。最低工資拖拖拉拉十年才成功立法,公平競爭法、集體談判權仍遙遙無期;居屋不肯建,因為怕拉低現已高得荒謬的樓價,反而強拍條例、活化工廈這些強搶民產迫走窮人的政策卻可雷厲風行地通過。
力倡自強出頭 轉移公眾視線
小巿民在街巿呃秤便要拉要鎖,地產商呃秤造巿欺騙消費者,政府卻只低聲下氣裝裝認真;街邊食肆在街上放一枱四凳便立刻被票控,魯連城把十萬平方呎的樹木斬個乾淨卻沒有後果。
以上情況,基本可以簡單一句「欺善怕惡」概括。社會機制的不公平,將弱勢者的生活重擔百上加斤,當有權勢者不斷叫人「自力更生」,靠努力靠自己便可出人頭地,無疑是在悄悄地將視線轉移,讓人忘了關鍵的深層次矛盾源頭其實是制度本身。
更悲哀的是,令弱勢者指摘更弱勢者,像基層巿民指摘新移民、在職貧窮者指摘綜援人士,渾忘真正令自己不幸的,並不是比你更不幸的人,而是躲在金錢、權力和制度背後,騎劫我們的那些人。
準新郎猝死 凸顯社會不幸
那位勤力青年的不幸,不單是他個人的不幸,更是整個社會的不幸。如果工資不是那麼低、物價不是因為壟斷和樓價而這麼高、如果他不會怕因為看病請假而失去工作,悲劇是否可以避免?要避免不幸,務必從社會真正的矛盾著手,我們的政府又可有這種勇氣和魄力?
(刊於7月29日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