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7月 28, 2010

慎言

近兩個月因八十後反特權青年參與反政改運動的原故,我多了很多與傳媒打交道的機會,也從錯誤中上了好幾課。與媒體打交道真是一點不易,一時不慎意思即被扭 曲,事後欲澄清亦無從,因此『慎言』是我一直在學的課。透過媒體評論也是一樣困難,時事的本質就是浪奔浪流,下評論容易,要下得謹慎準確則要多花許多功 夫;與其在自己明明不肯定不清楚的情況下草率評論,倒不如少說為妙。

近日就見到反面教材可作自我警惕。那弒母殺妹的倫常慘案發生後,媒體如常地就那位十五歲的嫌疑犯尋找專家意見,有犯罪學家立刻就指出其行為『極可能有毀滅 型人格(destructive personality),亦不排除受一些電腦線上遊戲影響,刺激情緒,造出毀滅他人殘暴行為』;又有另一位犯罪學家說他可能患上了『科網電玩後遺症』, 又說『日本過往發生不少青少年發狂殺人事件,當中不乏患上科網電玩後遺症的人,他警告,香港亦走向高科技年代,相信「正步日本後塵」,認為情況值得關 注』。

恕我孤陋寡聞,『科網股爆破』我聽過,『科網電玩後遺症』我倒是第一次聽;Destructive personality 似乎也不能在精神病手冊 DSM-IV中找到(在讀博士的網友Tommyjonk 的網誌蒐羅了該位犯罪學家過去幾次的評論,相當有趣,值得一讀:http://tommyjonk.xanga.com/)。而最重要的,是案件事實尚未搞清,為何這些專家可以似在人家床底下偷聽過似的,對事情來龍去脈已然瞭如指掌?不但迅速歸咎於網絡遊戲,還再進一步推演提醒,要預防再發生同類事件,這是真的專家意見,還是專家偏見?是研究後的真知灼見,還是純粹借題發揮?

慘劇發生,大家都希望可以找出原因,避免重演,我們故此需要專家的意見;因而專家更應慎言,否則不但冤枉好人、令社會錯誤聚焦,更會連累自己的專業被看輕恥笑,所以還是謹記毛主席的金石良言:『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與專家們共勉之。

(刊於7月26日 AM73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