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6月 08, 2012

六四成港人紐帶 建獨有國家觀

六四23周年,參與集會的人數達18萬人,是歷年最高。六四事件愈來愈遠,參與悼念的人數卻一年比一年多,令人鼓舞之餘實在有點不可思議。

90後內地人 近年湧出來

  事實上,六四晚會自20周年起,出席人數過去3年均維持在15萬人左右,今年更達新高。有觀察指出,這幾年有兩個群組的人增加得特別多,一是年輕人,二是內地人。

  內地人在內地無法談論六四事件、無法接觸八九民運的資料,因此藉着自由行來到香港的機會,參與六四的晚會去了解自己國家的「禁忌」歷史,也感受香港人對中國的看法。

  而在本地,不少90後學生雖然是在六四事件之後出生,沒有親身經歷過那段歷史,卻因種種原因對事件有着強烈感覺,於是與同學老師一同前來燭光晚會;透過晚會,他們也更了解到這段歷史,並漸漸將之變成為屬於自己的歷史,建立一種身份認同。

共同經歷 成就身份認同

  這種身份認同,正是以六四作為紐帶,建立出來的一種香港人獨有的國家觀。八九民運雖然發生在北京,但那段時間港人對之全情投入:媒體的報道、物質的支援、各種的遊行和集會,還有那六四之後那集體經歷的悲慟和驚惶。

  這些集體經歷使運動不單發生在北京,也發生在香港這個即將回歸中國的英國殖民地,創造出一個只屬於香港人的國家觀——對暴力和專制的抗拒,引伸出的對中央政府的根本不信任——這亦是回歸15年香港仍無法達到中央政府心目中的「和諧」的主要原因。

  直到今天,要檢視一個政治人物的政治取向,六四仍是無可迴避的座標——是高喊「平反六四」,還是迴避不語?兩者有雲泥之別——因為這也代表着該政治人物如何看待香港的歷史,和爭取着一個怎樣的未來。

  在這個脈絡之下,年輕一代透過認識六四事件,其實正在繼承這種屬於香港人的國家觀,鞏固其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一日六四不平反、專制獨裁的政治操作不改,香港都不容易被「和諧」掉。 

(刊於 6 月7日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