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不少人關注的《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短短一個月諮詢,上星期結束。雖然政府在最後關頭走出來說這個「行動計劃」是「講大咗」,實際只不過是「概念性研究,旨在為粵、港、澳三地提供規劃溝通平台。該計劃提出的建議,只具有原則性和方向性,並非法定諮詢程序」,但根據民間智慧,官字兩個口,官府的話不可信多於一成,我們作為小巿民還是對此謹慎一點好。
行迹太鬼祟 諮詢期奇短
這個計劃引起大眾關注,除了因為行迹鬼祟、諮詢期奇短,更因為這個疑似令香港「被規劃」的方案,正狠狠地對香港對未來的自主權(是自主權,非主權或次主權,敬請留意)摑了一巴,刺中了香港人最介意卻又最無力的一環,就是如何有別於內地的,真正實踐「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當然,毫無保留地相信「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無疑過分天真,亦無法解釋為何一定要建高鐵、為何香港仍沒有普選、為何王丹不可以來香港。但從另一角度看,「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仍有其重大意義,否則回歸13年,早就可以讓「河水」長驅直進,淹沒香港了。
殖民地統治150年,為香港建設了一套有別於內地的制度和文化,廉潔、效率、公德、自由、人權、誠信,這些均為支撑香港的脊樑,香港過去不少發展經驗,亦被內地各城巿參考借用。
只是近年香港發展停滯不前,眼見內地GDP飛躍上升,不免百般滋味在心頭,難免感到憂慮甚至恐懼,於是各界紛紛獻策,並多以乘搭內地經濟發展順風車為主,「融合」似乎是解決香港經濟困境的不二法門。然而在巿民日常生活經驗中,「融合」的經驗卻非如此一面倒地好,無論是小至買不到奶粉,還是大至買不起樓,都是那靜悄悄發生的「融合」的結果。
宜開放心胸 聽市民憂慮
政府的《環珠計劃》中,提到多項基建如鐵路,並涉及大量香港土地的使用,這些對普羅巿民而言,自然會視之為威脅多於機遇;加上政府行迹鬼祟,更會覺得政府不安好心。
香港人抗拒「融合」嗎?不見得,如果對香港人有益的話,不見得香港人會不支持;但同時香港人亦肯定希望維持香港的獨特性,保持現有的生活水準。
因此政府在此重大議題,決不能因為怕被批評為議而不決而另走極端、以快刀斬亂麻的方法處理融合問題,而是應該開放心胸,與巿民一同開展有關「融合」與「獨特性」的討論。
(刊於2011年2月17日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