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5月 26, 2010

公投,輸了又如何?

「五區總辭、變相公投」落幕,近60萬人投票、17.1% 的投票率,對希望透過公投動員群眾、凝聚力量的泛民和支 持者而言,實難真心感到滿意;公眾說這次行動「輸了」, 並不為過。公投的投票率低,坊間已有許多解釋,如建制派 的杯葛、中央的攻擊、民主黨的不參與、政府的冷待、公社 兩黨的籌劃不周、組織力不足、民間社會的慢熱等,爭議性 不大,在此不贅。但在公投後我們要問的問題是:輸了,又如 何?

「我輸了 不代表你勝利」

這不是阿Q式的自我安慰。在我看來,簡單地用勝敗去歸結公 投,必會使許多重要的東西失之交臂。

在公投運動中,我看著身邊的朋友由冷淡轉趨熱情,愈來愈為 公投著緊;而與過去的選舉不同,過去朋友們的拉票都是為 候選人而做,今次卻將「投票」看成自己的事,積極地動員 身邊的朋友投票,那種自發性源於大家感到這是關乎自己的 事。也因如此,在選舉結束之後,失落之情滿溢於facebook 之上,這也是前所未見的。這種微妙的變化,使我 對於後公投的民主運動,仍不悲觀:要知道,10萬個憤怒 的民眾可創造的轉變,比100萬個漠不關心的人要大得多。 如果政府或建制派對於公投投票人數少而沾沾自喜,認為 已勝一仗,我會說這是過於樂觀。我輸了,可不代表你勝利,戰 事還漫長呢!

倘溝通路線無效 失望爆發

沒有甚麼社會運動是可以即時見效的,古今中外,看似無效的 運動比有效的多上千百倍,群眾的參與也多數沒有太多的計 算;而正正因為大家行動了,轉變也隨之而來。重要的,是 我們從公投運動汲取到甚麼教訓,並如何將之轉化為繼續爭 取民主的武器。衡量一個運動的成敗,策略是次要,這次錯 了下次改正過來,無傷大雅;最重要的是方向,方向錯了,卻會 令以後的行動更難成功。

因此,在五區公投之後,要檢討的絕對不只是公社兩黨,也包 括為公投的「輸」立下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民主黨和其他泛民成員。正如馬嶽老師在 facebook上問:「What will work 」,我們都在尋找可行的方法;公投未達到預期目標,如果普選聯的「溝通路線」亦無寸進的話,最後恐怕會是民間對泛民主派失望的爆發。

(刊於 5月20日經濟日報,刊出題為《「公投」雖輸 戰事還漫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