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4月 13, 2012

中港矛盾難解 「捨繁取簡」惹民憤


中港矛盾方興未艾,新一波有關繁簡體字之爭。

事緣將軍澳一家咖啡店被發現其餐牌只有英文和簡體字而沒有繁體字,於是網民群起投訴,咖啡店大概見過D&G的前車之鑑,亦從善如流並道歉更正。而網民亦四出訪尋其他使用簡體字而不用繁體字的私營機構,做「認字特警」是也。

網民成「認字特警」 尋民間例證

這個本來很簡單的行動,卻引發了一場不大不小的爭論。到底繁體字、簡體字,甚至英文及其他語言,應該怎樣使用才對?這個問題可分幾個層次,首先是公營和私營之別︰政府的標示當以繁體中文及英語兩種法定語言為主,自不待言;除非是針對特定群組,例如派發給內地新移民或南亞裔人士的小冊子,方使用簡體字或其他語言以達傳意之效。

  而對於私營機構,香港並不像某些地方如西藏,強制所有店舖必須有藏文店名;在香港商店確實有選擇使用不同文字及風格的權利,不在法例管轄之內。事實上香港亦有不少貴價餐廳只得法文或意大利文餐牌,甚被港人視為高格調而追捧(港產片《風塵三俠》就有一段連侍應也只說法文的爆笑橋段,片中鄭丹瑞更因此追到了周慧敏);亦有只招呼南亞人、菲印傭工的店舖,店內只使用中英文之外的語言溝通。而對於以上情況,香港人既習以為常,亦一般接受和尊重。

然而為甚麼簡體字會成為問題呢?其實香港人並不太介意店家在有繁體字的情況下使用簡體字,但對簡體字取代繁體字則感到非常反感,關鍵在於「取代」二字。

營商應具敏感度  須尊重港人

在香港這個一直以來以繁體中文為主的城巿,既要使用中文卻捨繁取簡,其原因自必是有奶便是娘,眼中只看到內地人和其口袋中的錢,所以一開口就是普通話、一下筆就是簡體字,把香港人視作透明。這未必算得上歧視,但其看不起本地人之意,躍然於只寫着簡體中文的餐牌上。

這與D&G事件雖有不同,但背後推動的情緒其實近似,皆是對商店待內地顧客卑躬屈膝、對本地人則不屑一顧的態度的反撲。商店雖有其自由,但既在這個城巿立足,亦應對之有基本的尊重,這種敏感度是香港社會對營商者的基本要求。

(刊於4月12日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