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3月 17, 2006

晨光世界觀:【維基百科全書】

16/3/2006晨光第一線(0755)

說起百科全書,過去我們想起的通常是像磚頭一樣重的大英百科全書,現在我們想起的卻可能是網上的維基百科全書,Wikipedia。維基百科全書計劃由2001年初開始,短短五年之內,已發展時現時共有212種語言,而條目最多的英語版,今年年初更衝破了一百萬大關。網上也出現了各種大大小小的計劃和社群,以類似維基百科全書的技術,創造出許多的資料庫和網絡社群。

到底維基百科全書有甚麼特點,使它可以發展得如此之快?它有別於傳統的百科全書,它的特別在於它的自由、免費、即時和開放的內容,最特別的地方,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參與撰寫,而不是只有專家才有資格去寫。每個人都可以去寫,然後每個人都可以更正及補充其他人所寫的東西,靠著這種互相更正、互相補足的方法,希望可以將最全面和中立的定義呈現出來。

當然,這種理念要實踐出來,並不如想像中的容易。世上有持有不同意見的人太多,如何才可以得出一個大家都同意的結論呢?維基百科就定下了一些指引,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夠以沒有偏愛的方式,公平地陳述所有的觀點。它要求參與編輯的網民,都留意自己由於身處的地域和文化所產生的盲點,並盡量消除這些偏見,以一個中立的方法去表達。它處理具爭議性條目的做法:是將有爭議性的條目標明,並要求讀者先閱讀過往的討論,但卻始終不會因此阻止讀者去編輯條目。具爭議性的條目如台獨,在中文維基百科裡面就有超過五百次修改;這些修改,不但反映出不同觀點間的差異,也為我們顯示出原來即使觀點南轅北轍,其實都有對話的空間,問題只是對話的方法和場地。

維基百科全書其實帶出了一種很新的理念,就是將知識草根化,認為知識的解釋權不應該只被專家所壟斷。透過互聯網的發展,這種理念其實正透過不同的方法,例如博客、播客、獨立民間媒體和維基百科等等去實踐出來。許多在過去一般人難以踏足的領域,例如出版和廣播等,也因為專業門檻的消失,使更多人可以參與。這也使更多不同的聲音可以用不同的角度被表達出來,而我最希望的,是這種新的網絡文化可以使我們更容易去互相理解,從而減少文化和社群之間所產生的衝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