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這個資本主義社會,對於企業的看法往往只有兩種可能:經濟繁榮的推手,和貪得無厭的奸商,「企業責任」只不過是錦上添花的形象工程,企業還是以自己 的利益為大前提。於是許多難以和良心沾邊的事,都可以被理解為「無可奈何的必要之惡」;偶爾有如免費派粥的小商戶,立刻可上報紙頭條,反映我城真心做好事 的企業是如何缺乏。
不屈服政治 Don't be evil
能力愈大,責任愈大,規模愈大的企業愈應重視它的「良心」,因為大家對它的要求亦更高。然而我們最常聽到的若非裁員,便是壟斷、抬價、加租,甚至出賣私隱、屈服於政治力量。
像Yahoo!為了內地巿場,曾將民運人士師濤的資料交予中國政府,致使師濤被判刑,此後便一直承受國際間對它的批評,名聲一落千丈。而Yahoo!的對 手Google,前天便作出了一個相反的選擇:它發出「New Approach to China」的聲明:「由於中國黑客對Google發動攻擊,入侵中國人權運動人士電郵帳號而使其身份曝光,Google今後將不再過濾Google中國 網站(即谷歌中國;Google.cn)的搜尋結果,甚至考慮完全撤出中國市場。」
此消息一傳出,許多內地人立刻去到Google在清華科技園的辦公室獻花,卻被保安以「非法獻花」的理由驅趕(從此中國網絡又多了一個「潮語」)。當然有 人指這是因為Google進入內地巿場多年,仍佔不了優勢,所以退出巿場亦不是甚麼大損失;但在世界所有人都說要進入中國巿場的同時,Google卻反其 道而行,貫徹其「Don't be evil」的宗旨退出中國,當然賺到了全世界的掌聲。
只顧股東利益 弱勢最受害
做有良心的企業,和做有良心的人一樣,都是要付出的;而這種付出是否值得,則視乎你如何權衡錢和良心的重量。
但要求人和企業自律,始終是困難的,在新自由主義冒起的時代,愈來愈多被私有化的公共服務,以維護股東利益之名,無視公眾利益和社會責任,最終使整個社會受害,而首當其衝的就是弱勢的一群。這些例子在香港俯拾皆是,錯過幾次之後,我們又學到了甚麼?
(刊於 1月15日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