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著名馬克思主義者RosaLuxemburg曾說過,「自由總是異議者的自由(Freiheit ist immer Freiheit derAndersdenkenden)」,這句話在今天的中國甚至香港似乎變得愈益重要。這幾個月來,西藏問題、奧運火炬、汶川地震,接連不斷地刺激着中國人的神經,而在中國政府熟練的文宣(propaganda)操作下,帶領着國人的輿論和思想——由國家統一到血濃於水,民間和政府的立場出現高度的統一。國民團結是件好事,但如果這種團結犧牲的是社會的異議聲音,這種「和諧」又是否國家之福?
這幾個月來,因為言論和立場而招禍的事件真的俯拾皆是:企圖為漢藏示威者調解的王千源全家被恐嚇;火炬手金晶呼籲別抵制家樂福被指漢奸;遼寧「冷血少女」在視頻上亂罵四川災民被警察拘捕;韓寒為莎朗史東辯護被罵「腦殘」。還有家樂福成為了代罪羔羊被抵制、中國外交部自我降格向CNN「嚴正交涉」、莎朗史東的言論被胡亂翻譯引述,又引發起另一場「抵制」行動。而在香港,傳送「民主火炬」的示威者被圍罵甚至攻擊、陳巧文被「起底」和恐嚇,還有那位在網誌上說「救熊貓好過救人」的中一女生,因為言論被學校記大過。
應珍惜香港擁言論自由的寶貴環境
在一片民族主義、愛國狂熱橫掃中港的同時,我們更需對異議的聲音有更大的寬容。這種寬容不為什麼,而是為了讓我們有更清醒、更全面的思考環境。沒有異見的環境只會讓我們自以為是,失去自省能力;這種「和諧」則容易成為民族主義滋生的土壤,使這個國家民族充滿盲目的攻擊性。今天的中國的確已擁有世界無法忽視的國力,可是潛意識中仍對百年前那個「東亞病夫」恥辱耿耿於懷,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只要在內地打開電視,每天都會有電視劇集提醒你8年抗戰的日子,提醒你日本鬼子如何欺負咱們中華兒女。以往的自卑成為今日「強國」的原動力,但也很容易變成民族和民粹主義抬頭的導火線。特別是在香港——這個仍在中國國土上擁有最大程度的言論自由、媒體自由和網絡自由的地方——我們更應珍惜這種寶貴的環境,甚至作為國人的楷模,顯示如何去尊重和容納不同言論立場。這是我們可以為國家作出的貢獻,而不是迎合這冲昏頭腦的民族狂熱,將我們這能讓百家爭鳴的包容力自我閹割掉。
真正愛國應容得下不愛國的聲音
美國已故公共知識分子Susan Sontag在九一一後,於《紐約客》撰文指美國人需要為這場災難自我檢討,並警惕社會出現的高度一致的觀點立場,這篇文章為她帶來了許多批評和攻擊,但她仍被視為美國首屈一指的公共知識分子。她在文末這樣說:
「人不厭其煩地對我們說,『我們的國家很強大』,我卻不覺得這會給我帶來很多安慰。誰能懷疑美國的強大呢?但是,強大決不是現在美國必須表現出來的一切。」
我想,要是將「美國」換成「中國」,也會是很適合今天中國人的一句提醒。
即使有些言論有些立場多麼的令人不悅,但要造就一個開放理性的社會,且讓我們緊記伏爾泰的名句:雖然我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是我會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愛國,絕不代表只容得下一種論調,甚至今天聽起來不愛國的話,說不定才是對國家最有長遠利益的;誰對誰錯,就看誰的道理強,由時間去作判斷,而不是任由暴力——不論是行政暴力或民粹暴力——去將聲音消滅。
真正的愛國,就應容得下不愛國的聲音,捍衛不愛國的自由!
(刊於6月14日明報論壇版)
1 則留言:
还是觉得做人可以不高尚,但不能无耻。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