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聯合醫院出生,在觀塘長大、讀書,是個不折不扣的觀塘人。幾年前搬離觀塘,偶爾回去,總覺得變化很大。今日的觀塘正處於轉變階段,裕民坊至月華街一帶即將進行巿區重建,舊唐樓會變成第二、三、四座apm坐落在觀塘的巿中心,到時再到觀塘,恐怕會面目全非。
據說,觀塘本來叫做「官富場」,是個官方的鹽場,直至清朝初年「禁海令」一出,鹽業就自此消失。在20世紀中之前,觀塘都只是村落零散的海灣,直至1954年,港英政府各部門成立的委員會選中觀塘成立工業區,並開始填海,即後來的觀塘工業區。
當時政府銳意發展填海得來的土地成為工業區,要做的當然不只是為街道改個與工業有關的名字(如偉業街、開源道等),還改善公共交通(延長巴士路線如2A)和房屋(在雞寮興建徙置區),以鼓勵商人在此創業、工人在此就業。
徙置區的出現,是在1953年石硤尾大火之後,政府想出來作為長遠房屋發展的策略。而觀塘作為香港第1個新巿鎮,亦興建了不少徙置區,以應付不斷上升的人口。那時的徙置區單位狹小,廁所和水喉共用,煮食則要在室外進行。住在徙置區的人,多數是在工業區工作的工人。
到了70年代,政府開始大量興建公屋,觀塘一帶先後興建了藍田邨、牛頭角邨、秀茂坪邨、和樂邨和樂華邨等等,大量的勞動人口遷入,為觀塘工業區提供了大量的勞動人口,也令觀塘變成真正以工業主導的城巿。
(刊於《新Monday》#585)
檢視較大的地圖
2 則留言:
原來你是未來人
回到現在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