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寫過我的出生和成長之地──觀塘,今期續談。觀塘給人的感覺總是老舊甚至貧窮──她是香港其中一個最多人領綜援的地區,也是全港家庭月入中位數最低的地區之一。在apm出現之前,觀塘基本上沒有大型商場,由巿中心裕民坊伸延出去,大都是各式各樣的地鋪。連鎖店也不多,反而養活了許多小店,觀塘就是這樣透着濃濃的草根味道。
記得3歲以前,我是住在觀塘一舊式大廈的單位,幾家人分租1個單位那種。後來獲批上公屋,才搬到山上的樂華邨去,單位雖然小,家人已開心不已,因為始終擁有了自己的單位。還記得那時候從家中望出去,風景極佳,由於坐落山上且面向維港,小小的公屋卻擁有無敵海景,每年初二放煙花,都是在家中窗口看的;偶爾有令人驚豔的煙花,還會與左鄰右里不約而同地高呼。如此景況,就如煙花的吸引力般,惜此情不再。
曾聽前輩說過,6、70代的公屋龍蛇混雜,四處都是癮君子和童黨惡霸。在我成長的年代,雖未全消失,但已大大收斂,取而代之的是較整齊的商場和公共設施。公屋的孩子多愛在邨內流連消遣,小時候一度迷上萬變卡,常在屋邨文具店前流連,與其他小孩討論龍珠閃卡行情。後來大吹《Slam Dunk》風,我也改為每天放學都到樓下的籃球場打籃球,跟隊、鬥波,人人都想不自量力地學入樽。
那些年,最吸引的還是一眾小販。無論是裕民坊還是樂華邨,都不乏各式的小販,當中不少賣着各式美食,數得出的幾乎都能找得到,包括已買少見少的臭豆腐、炒栗子、雞蛋仔。作為消費者,當然樂見能以低廉價錢大快朵頤的小販;而小販其實也帶旺了街道,為附近的商店帶來人流。然而在未來住宅、商廈和商場林立的「新觀塘」,這些基層味道,恐怕會從此絕跡了。
(刊於《新Monday》#586)
檢視較大的地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