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月 31, 2005

哀莫大於心死



  莊子曰:哀莫大於心死。

  心死,因為曾經有希望。也正因有過希望,所以要面對更大的失望,和感受沉痛的絕望。這種失望和絕望,今天的香港人感受得最深。

  有人問,在港英管治時代,有民主嗎?為甚麼當天沒有民主也能活得好好,今天回歸祖國了,卻老是嫌三嫌四。古人說子不嫌母醜,難怪有北大人會責備香港人『不孝』,也有高官要飛身力證自己是個『孝子』。

   道理其實簡單不過:九七前香港是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大家沒抱期望之餘,政府的表現也沒叫人失望;九七後有人告訴我們可以當家作主,自己管理自 己,大家滿心希冀,誰知政府卻叫人一次又一次跌眼鏡。當大家突然發覺所謂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美夢驚醒之後,不但沒有民主,連自由和人權也岌岌可危的時 候,失望也就變成了絕望。

  香港人由沒有期望,到滿心希冀,最後變成絕望,這種打擊不可謂不重。絕望,促使香港人變得更兩極化:一部份 人堅決反抗,堅持要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利 用選票和雙腳,在建制內外繼續抗爭,不滿情緒和對抗程度隨著政府的無能和中央的打壓不斷升溫;更大部份人回歸政治冷感,對所有政治人物均感到失望,對政府 更不存希望。他們沉默,因為哀莫大於心死,強大的無力感使他們對社會參與卻步。然而他們的不滿卻不會隨著心死而消失,負面情緒蘊藏於社會之中,無處宣洩, 或許看似風平浪靜,一旦爆發,卻會一發不可收拾。

  時代會變,人心也會變。香港人經歷了七一大遊行,人民力量已經被釋放,不會因為當權者的主觀意願而消失。當權者無視這股力量,誤會香港人仍然停留在『只要有飽飯吃就滿足』的階段,繼續打壓和施以白色恐怖的話,最後恐怕要付出高昂的代價。

刊於五月廿二日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