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的《新聞透視》,談到近期在香港出現的謠言或都巿傳說,特別是透過網絡和手機的傳播模式,並以早陣子熱話的「拐子佬」事件為例。我亦以一個曾參與其中者的身份受訪,及對之作出分析。
網絡手機發達 加速傳播
謠言或都巿傳說(Urban Legend),其實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會出現。小時候應該都會玩過一個叫「以訛傳訛」的遊戲,一個消息一個傳一個之後,總會被加油添醋,一傳再傳之後便面目全非,「傳說」者,就是這個意思。
但不是所有傳說都能流行起來。可以流行的謠言,通常會符合兩個條件:模糊性及重要性。模糊性就是那些似是疑真的來源,例如那些「朋友的朋友」或「某某研究機構」,看上去似是非常可信,卻經不起考證或根本令人無從考證。
而重要性則是關乎當時的社會環境,如果傳言可以擊中巿民的關心,或附和巿民一些已認同的信念,即使無法考證,亦會被廣為流傳。就以去年的日本海嘯為例,巿民對於核能一無所知卻充滿恐懼,於是當有消息流傳,說有權威指出食鹽中的碘可以抗輻射,於是巿民在「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下,引發了「急性盲搶鹽」事件。
其實在網上不盡不實的傳言甚多,偶一不慎,便會成為協助傳播假、錯消息的幫兇。例如早陣子在網上流傳一張相片,其內容是指內地發生一宗奇怪判案,一小朋友路不拾遺,卻將拾來的錢交給一位冒認的失主;真正失主得知後竟向孩子追討,法庭竟又判孩子要賠償,而孩子父母則責怪小孩多事。網民看見當然不斷轉載流傳,並感歎內地法制離奇、人心不古。
內地法制和道德問題,當然是問題,但這個故事卻是假的——它只是一個虛構的電視劇的一個故事,正如我們不會拿《天與地》人吃人的故事,去證明香港人殘忍成性。
人心虛怯 對公信力失信心
傳言可以廣泛流傳,與社會情緒有最直接的關係。社會上人心虛怯、並對現存權威如政府、警方、傳媒失去信心,自然就會投向傳言懷抱,寧可錯信,不敢錯過。謠言氾濫,這正是對現存權力公信力的最大警號。
(刊於4月26日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