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4月 07, 2010

諮詢為何總失效?

如何進行諮詢、吸納社會不同群體的意見,從來都是公共行政的重要課題,特別是在一個重視個人權益的文明社會。香港 政府做的諮詢其實不少,卻得不到巿民信任,網上諮詢或青 年高峰會等嘗試亦只得到負面回應,到底當中出了甚麼深層 次困難,以致難以以諮詢將反高鐵等政治危機撲滅於萌芽狀態?

欠資訊 意見未轉化政策

現時的諮詢機制普遍有兩個基本問題,一是缺乏足夠資訊,二 是缺乏將意見轉化成政策的透明機制。諮詢的對象包括了持份者(Stake Holders),也包括其他巿民的意見,這些參與者包括 了專業人士,但更多是普羅大眾,因此高低兩端的資訊皆為 必須——充足的資訊容讓民間具專業知識的人士可充分發揮 其能力,而深入淺出、圖像化、實體化的資訊則能令普羅大 羅更明白自己的處境。現時資訊往往不夠充足,亦不夠淺白,不 利兩類的持份者充分理解現況、提出意見。

更重要的是缺乏意見轉化成政策的機制。以現時的巿區重建的 諮詢為例,諮詢會中常見「熟客」,多是受重建影響的苦主,或 是關心保育的團體,意見重複又重複。

然而這些「熟客」也是不得已,因為只有在這些諮詢會發表意 見,才可以正式地將意見記錄下來,但由於無法知道這些意 見有何機制可改變政策,惟有每次皆出現,免得被官方以「已諮 詢過,沒反對意見」而矇混過關。

他們從經驗歸結,局方往往是先有結論後有諮詢,要拆的總是 要拆的,諮詢其實是遊說和嚇唬,收集到的意見不會改變政策大 方向。

賠錢迫遷 忽略生活素質

在諮詢之後,到底會有甚麼跟進?受重建影響的巿民,當然有 一部分會接受以錢解決問題,但卻不是所有人都想要錢。過 去苦主們提出過樓換樓、舖換舖、原區安置、保留社區等訴求, 而得到的回應總是以錢解決。

有人認為「釘子戶」其實都不過是在敲詐,只要賠償足夠就一 切好辦,但卻始終不理解社區、鄰里、歷史、生活質素,其 實都不是錢可以買回來的。根據這種思路,諮詢就如談判、就如 防賊,豈有吸納意見的空間?

其實家園被拆,對於基層和弱勢社群而言,影響甚大,官方強 迫人家讓出家園,給你起高樓賣大錢分花紅,道德上應該令 被迫遷者可以過更好的生活,否則與內地強奪民產的貪官惡 霸有何分別?而何謂「好」,則應以弱勢者的意願為先,並透過 開放、透明和平等的諮詢達到共識。

(刊於10年3月11日經濟日報,刊出題為《先結論後諮詢  難消危機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