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月 14, 2007
[Why we Blog?] 博客,或是公民?
Sina 出了這本新書,叫做《Why We Blog:點止日記咁簡單》,本月十五日就可以在書店買到了,收益撥捐曲圃行動,你睇Blog寫Blog 又唔買本真係點都講唔通。
另,我班門弄斧客串寫了一篇,請各位不吝指教!
博客,或是公民?
我們將網誌(Blog)形容為 web2.0 的產物,與 Flickr、BT、Wikipedia、Youtube等一同將網絡形態帶入了另一個時代。Web2.0 的最大特點,就是將『使用者』和『提供者』的界線變得模糊,供與求的關係由以往的單向直接變成一個錯縱複雜的巨型蜘蛛網。
由虛無走向實在
這 張蜘蛛網,在網誌之間張開,就成了所謂的 Blogsphere。博客(Blogger)與博客之間,不是單獨的個體,而透過連結、Comment和 Trackback等技術,互相連繫、交流、結盟,變成了無數個大大小小而又互相重?的博客社群。在社群之中,網民越見具體化、實在化,他們再不是一個個散落在大小討論區、可以隨時轉換的網名,而是以自己的網誌為中心,越來越具個性、有歷史的『人』。在網誌內可以看見這個人的喜好、經歷、價值、朋友/網友圈子,甚至在精挑的可愛blogpet旁還會放有博客的個人玉照。『身份』成為博客的重要資產,博客開始建立其公信力和人脈,網絡使用者也不再等同無根的虛擬人物。
虛 擬與現實接軌,網絡消息再不是與現實無關的外星新聞,網絡也開始從生活工具變成生活本身。正因為以博客為中心的Web2.0網民,將生活的所見所思都放到 網絡上,如此豐富的新聞資源遂得到媒體的垂青,紛紛將網絡消息、博客的一舉一動,變成主流媒體的新聞,然後再被博客閱讀吸收。這種循環,正是新舊媒體的新 一波整合,也開啟了博客參與政治的更大可能性。
獵巫,或公民運動
然 而,新舊媒體的整合,在本地社會的格局中,可以是公民運動的動力,也可以是獵巫行動的幫兇。後現代哲學家傅柯(Foucault)曾用『全景敞視主義 (Panopticism)』去分析現代的『凝視的權力』。他以邊沁(Bentham)的全景敞視的監獄為例:『這是個環形周邊的建築,中心是一座瞭望 塔。瞭望塔有一圈大窗戶,對著環型建築。環形建築分成許多小囚室,每個囚室都貫穿建築物的橫切面。各囚室都有兩個窗戶,一個對著?面,與塔的窗戶相對,另 一個對著外面,能使光從囚室的一端照到另一端。然後,所需要做的就是在中心瞭望吉塔安排一名監督者,在每個房間?關進一個瘋人或一個病人、一個罪犯、一個 工人、一個學生。通過逆光效果,人們可以從瞭望塔與光源相反的角度,觀察四周囚室?被囚禁者的小人影。』 換言之,任何人都感覺被其他人所注視著,任何人都走不出別人的目光,強大的監視與規訓的效果施加在每一個人身上,這就是傅柯所指的『微觀權力(Micro -power)』
Web2.0的世界正正就在向這種權力架構走去。博客藉著網誌和其他web2.0產品,輕易地在網上建立與自己現實生活 相關的身份,不再如以往毫無責任地『隱姓埋名』;也因為如此,在眾人的目光之下,加上新舊媒體整合後的推波助瀾,這些身份可以輕易成名──變成帶領公民言 論的意見領袖,或是被獵巫的被審判的罪人──而這兩者並不必然互相排斥,正如巴士阿叔也有fans仰慕,博客大家姐sidekick亦會無端被砌生豬肉 。
自我實現,生生不息
正 如硬幣有兩面,網誌和 web2.0的可能性並非一面倒的好或壞,關鍵在於儲存在Blogsphere中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如何被運用,也即是網絡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如何發揮出更多的能量。現實社會的社會資本建基於人際間的信任、規範和連繫,從而運用個人 資源之外的社會資源;互聯網上的社會資本亦大同小異,但追求的卻往往不是物質上的資源,反而是滿足心靈上、精神上、公義上等更高層次的追求。博客在網誌上的發表和分享,除了純粹自我滿足,通常都會樂見其他人對自己的注意、關懷和互動;若能一石激起千重浪,帶動整個圈子的討論,甚至推動某種改變,更可達到馬斯洛(Maslow)的需求金字塔頂層──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的需求。
因此,博客對於社會的可能性,再不限於吹水或科網股,而是具有推動社會改變的潛能。透過簡易使用的工具,將自己所見所思放上網絡,透過長時間建立的公信力和網絡社群散播出去;再加上傳統媒體推波助瀾,這些思想和意念或化成行動、或催生更豐富的討論、或變成獵巫式的道德公審。如此,生生不息,既為博客帶來繼續寫下去的動機,也成為改變社會的新一波原動力。
Moliuology:Why we blog:點只日記咁簡單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1 則留言:
很支持你的意見。。。
新娘化妝
婚紗攝影
旅遊巴士
清拆
油價
婚紗攝影
室內設計
interior design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