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9月 05, 2006

貓貓和我的故事

自小家住公屋,所以一直沒有養貓養狗的習慣;因此由小至大,跟貓狗打交道的機會都不多。直至升讀大學,住在校園內的貓不少,宿舍樓下就有一隻人稱小虎的肥貓居住,大家都很疼牠,把牠餵得胖胖的;牠也一點不怕人,常挺著大肚腩讓我們逗樂。那時牠還常常充當我的模特兒,謀殺了我不少菲林。(小虎事蹟和玉照,可見這裡

後來來到啟業村工作,發現這裡原來也住了許多貓。記得有一回,在居民協會外的花槽裡發現四隻剛出生的小貓,只有巴掌般大小,眼晴還是黏著的,睜不大,應該只出生了一兩天。我立時找來一個紙盒把牠們裝起來,再手足無措地打電話向朋友求救。終於到寵物店買來了貓奶粉和小奶樽, 打算回去餵牠們,誰知才離開了一會兒,四隻小貓連紙箱便不見了,大概是有有心人救走了牠們吧?那時既為小貓兒慶幸,卻也感到有點失落。

幾個月前,在一個偶然機會下,認識了一位每天都在村內餵貓的街坊。她每天晚上都準備好飯菜,帶給那十多隻已列隊期待著她的貓兒;她將食物用報紙墊好,待貓兒吃飽後,再小心翼翼地將東西好好收拾,一點垃圾也沒留下。後來又認識了另外一位婆婆,她已餵了貓兒十年,每天風雨不改地餵飼,旅行也不敢去,因為擔心若自己走開了,貓兒沒東西吃會餓壞。有時又會遭人白眼,或者要和那些打貓殺貓的人角力,這些都令她們心力交瘁。她們告訴我近來村內的貓越來越多,連她們也有點感到吃不消,但又不忍心看著貓兒捱餓,所以唯有盡量預備多點食物餵牠們。

我奇怪為何貓的數目會越來越多,原來除了貓兒之間不斷繁殖外,也有不少是被主人遺棄的家貓。其實在這之前,也有街坊向我投訴過貓的數目越來越多,春天時貓的叫聲確實騷擾,而有些貓的排泄物也會弄污地方;但撇除這些影響,大部份街坊對貓還是友善的,也樂見貓兒的存在(至少可以幫忙捉老鼠嘛!)。 但貓兒的數目越來越多,即使有好心人去照顧牠們,也終歸不是辦法。我想起了愛護動物協會有一個計劃叫做貓隻領域護理計劃(CCCP),或許可以改善這兒的情況。

CCCP 簡單來說,就是透過先捕捉後絕育再釋放回原居地的方法(Trap, Neuter and Return)來改善流浪貓的生活及健康。我先後聯絡了愛護動物協會、房屋署、啟泰苑的法團和物業管理公司,還有十多位每日都在區內餵飼貓隻的熱心義工們,經過了一大輪的程序,終於得到屋村管理委員會通過,正式將啟業納入計劃範圍。得到正式確認的意義,一來在於可以得到愛護動物協會的支援,免費為貓兒做手術;二來可讓餵貓的義工不必冒著被罰款甚至監禁的風險(原來擅自餵飼動物是犯法的)。

終於,我們在早前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的捕捉活動,幾經辛苦成功為三十多隻貓兒進行絕育手術和身體檢查。進行過絕育手術的貓兒的耳朵都會被剪去一角,以資識別;公貓剪右耳,雌貓剪左耳,背後原來有個很沙文主義的典故--因為當初一些男職員本著『boys are always right』的原則,選擇了『男右女左』--這典故是真是假就不得而知了。知道的是,做了手術後的貓兒,除了不會無止境地繁殖外,性情亦較溫和,對居民的噪音影響也較少。而經過訓練的多位義工,亦會更注重餵食時的衛生及貓隻的健康,使牠們能平安及和諧地在區內生活。

這仍只是第一步,但已為區內愛貓的人打了一支強心針。我們相信,貓的生命也是生命,也是社區的一份子,牠們也有權在這裡找一個可安居的地方。我們要做的,不是趕盡殺絕、眼不見為乾淨,而是盡量消解牠們和居民之間的磨擦,讓人和貓都可以在同一屋簷下和諧共處。

Photobucket - Video and Image Hosting
貓女臨時休養中心...委屈妳們了!

Photobucket - Video and Image Hosting
唔好鼓埋泡腮啦,忍多陣,養好傷就即刻放你返屋企!


更多關於貓的文章:

嶺南貓--我與小虎的二三事
阿藹:母親的決擇
堅:嶺南貓誌 / 堅:嶺南貓誌 @Inmedia
阿藹:貓咪大禍臨頭
童言:貓兒的故事
MoliuOLOGY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