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前後看了三齣電影,分別是《擊情(Million Dollar Baby)》、《希特拉的最後 十二夜(Downfall)》和《尼蒙利斯連環不幸事件 (Lemony Snicket's 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三套都不錯,各有特色,都值回票價。
《擊情》有別於我想像中的拳擊電影。本來以為這也是那種 打生打死、打到最後一場拳賽然後慘勝的拳擊電影,誰知片中最後一場拳賽在電影三分二的地方便已發生,剩下 的,是有關生命價值的討論。想起了近來在美國鬧得火熱的『Terry's case』,人生最悲哀的,莫過於連自己的生死都無法掌握。三個主角奇連依士活、希拉莉絲韻和摩根費曼演技出色細膩,無怪能將奧斯卡的最佳男、女主角和男 配角的榮譽搬回家。
看了一篇網友寫的文章,用酷兒理論歪批《擊情》,說電影中其實充滿戀父情結/亂倫慾望,倒也有趣。兩位主角的感情,用了父女情作包裝,骨子裡卻是讓世人不知所措的禁戀,在道德與越軌的界線上遊走,確實讓人看得牙癢癢。
《希 特拉的最後十二夜》說的是希特拉在柏林破城前十二天的歷史--應該說,當中有多少是歷史,多少是故事,我自己也搞不清楚。希特拉是個魔頭,但也是個強 人;在生命最後的日子,他變得迷亂、自欺、諉過於人,但那納粹主義的冷酷,卻絲毫沒有減退。『弱者該死』,那管是自己的子民,總之失敗了,就該死--適者 生存的森林法則,應用在人類社會裡,真的冷血得可怕。
最遺憾是自己不熟識二戰時的歷史,電影中的人物是誰都搞不清楚,更別說整個時勢大局 了。不過有一段我感受頗深刻的,就是希特拉的情人和一班將領在漫天戰火 的日子開舞會,悠揚的音樂加上絕望的淒愴,有點像《鐵達尼號》中拉小提琴的樂師。那些沉醉在音樂和伏特加之中的人,最後一個接一個自殺了,因為他們不敢面 對未來,也許他們知道以前幹了那麼多可怕的事,死了也許更爽快。他們死得爽快,可是那些因為他們而喪失肢體、痛失親人的人,卻又能因為這些人的死而得到慰 藉嗎?
《尼 蒙利斯連環不幸事件》雖然自稱是個『悲慘的故事』,可是讓人看得挺愜意。三個各有天份的小孩子,受到壞蛋伯爵的迫害,最終也能靠自己的聰明勇敢自救, 而且揭開了父母死亡的神秘面紗。最深刻的,是占基利在最後向著那班『有頭有面』的大人說:『你們從不肯聽小孩子的說話。你們也是怪物!』我想起了早陣子沸 沸燙燙的教育改革,政客、官員、老師、家長、教會...各執其辭,可是學生的聲音卻永遠被忽略。家長都要讓小孩子學這個學那個,幼稚園便要上補習班,小學 要學普通話、小提琴、畫畫、游水,但小朋友自己的想法呢?大概連小孩自己都會認為不重要--反正誰也不願真的用心去聽一聽,小孩子到底想怎樣!
《擊情(Million Dollar Baby)》官方網頁
《希特拉的最後 十二夜(Downfall)》官方網頁
《尼蒙利斯連環不幸事件 (Lemony Snicket's 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官方網頁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