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8月 27, 2005

《地球國際都會》訪問曙光足球隊



曙 光足球隊是一隊由露宿者組成的足球隊,在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穿針引線之下,幾個月前終於拉雜成軍。正如助教兼球員昌哥說,一班露宿者均『極具性格』,但在 足球的魔力之下,漸漸踢出型格。終於曙光隊於七月代表『中國香港』、以唯一一隊亞洲球隊的身分,遠赴英國愛丁堡出戰第三屆世界無家者世界盃(The Homeless WorldCup),雖然差點方能進入決賽周,但當中過程已叫所有關心貧窮問題的人鼓舞!

在小弟有份主持的網台節目《地球國際都會》,我們訪問了從愛丁堡回來的曙光隊,嘉賓有總教練老廢何渭枝、助教兼球員阿昌、隊長阿維、守門員阿斌、和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工 Carol。節目中他們分享了曙光隊的甘苦、英國比賽的見聞,還有有關『無家者』的二三事。

按此收聽


更多有關曙光足球隊的資料:
社區組織協會的曙光足球隊網站
獨立媒體的一系列報導

無家者世界盃官方網站

星期四, 8月 25, 2005

5個怪癖

網上連環信終於殺到上門,招架不住唯有坦白招認。5個怪癖,說多不多,但一時要寫出來卻真的要動動腦筋。還幸我本身都算是個怪人,區區5個怪癖,難不到我的...!

怪癖一:上網強迫症
    不知從何時起,一天不上網便會心癢難耐,而每次上網均會以極速打開幾個網址/新聞組/電郵,然後每隔一段時間(十至三十分鐘不等)便會再次click進那幾個網址,完全不能自控。近期強迫症發作得最厲害的包括這裡這裡這裡,當然還有Yahoo和Gamil的兩個電郵戶口。

怪癖二:周期性突然愛上
    經常會突然迷上某樣東西,然後極度沉迷,隔了一段時間又移情別戀,沉迷上第二樣東西。曾被我沉迷的東西,包括四驅車、萬變咭、模型、咸蛋超人、美國漫畫、電腦軟硬件、做網頁、攝影、行山等等等等。萬幸的是,此症狀只對死物出現,對人我是從來都非常專一!

怪癖三:無讀物不歡
     家中積存最多的,肯定是書藉刊物,因為除非極度疲乏,我每逢坐車坐船坐飛機坐地鐵甚至步行時,均要有些可以讀的東西拿在手才感到自在,不論報紙漫 畫雜誌小說甚至悶到飛起的學術書藉都不拘。這個習慣由初中階段已經養成,更練成了每天邊看金庸邊過馬路而不被撞死的神功,不過有幾次差點撞柱撞牆的記錄卻 少不免。

怪癖四:閒不下來
    是時候騷 一騷:中四時身兼六職,中六時是兩個會的主席兼六個會的幹事;大學時代共上了四支莊,參與過學校大大小小的組織和事件;畢業之後參與了一 個又一個的組織,火頭點了一個又一個。忙總是與我分不開,總是在忙這忙那,別人都說你到底一天有多少時間可用。或許因為我享受忙帶來的那種充實感,尤其是 在和別人合力忙一些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感覺得別棒。

怪癖五:死線戰士
    基於怪癖四,我雖然常處於極忙狀態,偏偏卻是個死線戰士,不到死線不幹活。平日老是懶懶閒,最愛上網四處亂逛(但會不斷出現怪癖一之情況)但越近死線,戰鬥力則會以幾何級數上升,發揮出超撒亞人的效率。最輝煌的記錄是大學時期曾一晚之內KO兩份 Papers,主要因為兩份功課的死線都是翌日。

好,又是時候將這封連鎖信傳給其他人的時候了。補充一句,五位被擊中的幸運兒,你要在blog內寫出五個你自己的怪癖,然後再將它傳給另外五個人,方法是在文末附上這五個人的連結,再到他們的blog 內留言『哈哈,你被貼了!』。

今期中獎號碼係:

1. 小熊貓遊樂園
2. 海狗同好會
3. Sky Fortress
4. 嶺南文化佚記
5. TelePO's Wonderland

星期三, 8月 24, 2005

誰能教通識?

教育改革,三三四學制將會於高中加入通識教育,於是許多現識教師紛紛自我打量,是否可以轉營為通識科老師,免受叮走。這陣子和一些中學老師和朋友談起,察 覺了一個奇怪現像,就是似乎人人都覺得自己可以教通識,不管本身主修的是社會學、經濟學、神學、英國文學還是環境科學,對『教通識』一事均應付裕餘。如果 說,通識就是常識,有常識的人都可以教通識,那麼誰的常識才算是常識?

記得早幾年曾在一間快餐店打暑期工,在那兒,誰是政務司司長不是常 識、長恨歌的作者是誰更不是常識,因為這些離他們的生活都很遠很遠;反而『深圳邊間 Disco D女比較正』或『星期五晚Newway定GreenBox抵唱 D』更貼近大家的生活需要,屬於大家的常識一種。對於進了象牙塔的人來說,有時候,更難分出到底甚麼是知識、甚麼是通識、甚麼是常識。

早陣子和一班很有心的朋友去了教院,為一班準老師設計了一個 Soci-Game,當中我負責的攤位叫『讀你唔死持續進修學院』。我興致勃勃地設計了一份『通識碩士課程』試題,十五分合格,廿二分優異,且看看你又可以拿幾多分:

1

吹 牛大王自吹地說:『我剛從南極回來,那兒真冷,一年四季都要穿皮大衣。夜裡常冷到睡不著,只好起床跑步,直到太陽升起再去睡覺。我住在極點,站在那兒,我 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東、西、北,但就是不知道那邊是南。仔細一想,才恍然大悟,南方不就在我腳底下嗎?』請指出這段話的三處錯誤。(3分)

2

民主黨現時有多少位立法會議員?(2分)

3

南美洲國家主要使用哪兩種語言?(2分)

4

如果認為有政府部門行政失當,應往哪個政府部門投訴呢?(2分)

5

迪士尼最常受批評的有以下哪幾項?

A. 剝削勞工 B. 文化侵略 C. 種族及性別歧視 D. 迪士尼式管理 3分)

6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誰人的詩?(2分)

7

『野火集』是誰的作品?(2分)

8

漫畫《龍虎門》中的『龍虎三皇』分別是誰?(3分)

9

最近哪一個西非國家發生大饑荒,全國4分一人面對糧食短缺?(2分)

A. 尼日爾 B. 尼日利亞 C. 尼加拉瓜 D. 尼克多

10

以下那個是香港回收箱的正確顏色?(4分)

A. 藍廢紙、啡鋁罐、黃膠樽

B. 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

C. 藍廢紙、綠鋁罐、啡膠樽

D. 黃廢紙、綠鋁罐、藍膠樽

星期二, 8月 23, 2005

網路顛覆民主?《Republic.com》的啟示(下)

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

公共空間與商議民主


  『公共空間』這個概念則源自 於古代希臘雅典時代的Polis精神,其理念強調公民每日可以任意在市集 (agora) 上自由的發表言論並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根據這個古典的理念,社會私人的領域與公共領域原是不區分的,政治經常被理解為社會公民日常生活的重要事務之一。 德國學者哈伯瑪斯在《公共領域之結構轉型》(The Structure Transforam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一書中提到,公共空間公共領域源自啟蒙時期「布爾喬亞」(bourgeois)式的公共領域,具有歷史上的獨特性,同時亦可說是18世紀的 遺產,與後來工業社會中靠贏得公民投票,以維持高度專制的公共領域有所不同。

  而思想家Hannah Arendt亦說,公共領域則是「一個在公共空間的實現,在這個空間中無數的觀點同時的出現,並在其過程中產生一個共同的意見。」因此,公共領域的實踐是 當代民主社會體制重要的基石;也使社會充分得到言論自由帶來的好處。桑斯坦舉出一個例子,有人認為貧窮的國家,或仍為社會和經濟問題奮鬥的國家,不應太講 民主自由,反而應確保豐富的物質生活,經濟增長,當每個人得到溫飽,才談民主也未遲。然而有趣的是,飢荒從未在一個民主和有自由選舉的機制中出現。桑斯坦 指出,國家沒有討論飢餓成因的空間,才是人民得不到溫飽的根源。因為是飢荒基本上是社會造成,而非世界出現食物短缺,即使食物短缺,透過公眾討論,政府也 要採取行動將食物適當分配,確保沒有人餓死。只有這種觀點與經驗的分享,才能促進社會共識,也使政府必須正面面對人民的意願。

  公共空 間的建康成長,與商議式民主的成功實踐憂戚相關。商議式民主所重視的,不只是以投票的過程去實踐民主,而是藉著建立社會共識作基礎的代議政制式民主。社會 大眾透過掌握資訊、辯論、說服,最後產生商議的結果,再將此商議的結果轉化成法例或政策。現代社會的商議方法,很大部份依賴大眾傳播媒體;而在網絡媒體越 發重要的同時,新舊型態的公共空間漸漸顯現出其獨特之處。

中外新舊媒體crossover

   對於傳統大眾媒體,有別於大部份對其的批評,桑斯坦有頗特別的見解。他認為雖然舊傳媒也有守門人(Gatekeeper)過濾新聞,但是無論如何,讀者 也有機會偶遇各項國內外重大新聞,而且除非是在新聞監控嚴密的極權國家,人民無論如何也可以透過媒體接觸到不同的意見。一直被批評為單向、市場主導的傳統 媒體,反而能夠迫使人民接收不同的觀點、產生共同的經驗,而新媒體恩賜的方便,卻容讓了市民選擇拒絕接收不關心、或不願知道的的議題和意見。在網絡新媒體 的發展過程中,這是不能不處理的問題。Wikipedia 就是反部落化的其中一個試驗品,它假設人與人之間可以產生某種共識,集各人的知識和意見,可以創造出一部最屬於人民的百科全書。事實上,到現時為止 Wikipedia 已發展至近一百種語言,而最豐富的英文版亦已有超過六十萬個條目。它處理具爭議性條目的做法:是將有爭議性的條目標明,並要求讀者先閱讀過往的討論,但卻 始終不會因此阻止讀者去編輯條目。它對讀者的良好假設,雖然(正)經歷相當痛苦和費時的陣痛,卻是網絡民主的優良例子。

《Republic.com》給本土的啟示

  回歸近十年的香港,政治局勢漸漸緊張,連帶報章、電台等大眾媒體亦因政治壓力而收窄言論空間。當公民感到發表言論的自由遭到威脅,傳統媒體的公共空間 縮小,便唯有另尋出路。市場導向的香港傳媒,根本無法亦無意創造一個以人民為主的公共空間。在如此背景之下,自零三年第一次七一遊行起,陸續出現了不少由 民間自發組織的網上媒體,直至現在,一些網上電台(例如香港人民廣播電台、71電台等)、文字媒體(例如香港獨立媒體Inmedia)及論壇(例如網政 廿.一)經已廣為瀏覽閱讀,成為本地民間獨立媒體的先行者。有網上電台宣佈廣播的時代經已過去,香港要走向窄播的年代;而文字媒介亦以公開平台、歡迎所有 群體參與書寫為號召,筆者認為桑斯坦提到一點,很值得引進本土的媒體運動思考:網絡媒體為市民提供多元選擇,卻潛在言論收窄的危機。小眾群體的觀點如何跟 大眾對話,新媒體又如何在拓展多元公共空間,在民主之路向前走?在大聲疾呼「互聯網民主萬歲」、「平等萬歲」時,相信也是時候深入思考我們應如何好好運作 網絡科技,去達成怎樣的民主。


附錄:

本地民間媒體:

獨立媒體(香港):http://www.INmediahk.net
香港人民廣播電台:http://www.prhk.org
七一電台:http://www.radio71.hk
網.政.廿一:http://www.e-politics21.org/


作者簡介:

陳浩倫:香港獨立媒體 (www.inmediahk.net) 義工,近期忙於搞籌款不慎撞爆頭,敬請大家多多捐款支持。(Blog: 嶺南文化佚記
林輝:Roundtable小人物兼 Inmedia 義工,近期在七一電台主持節目,初嘗開咪滋味,欲罷不能。(Blog:香格里拉

網路顛覆民主?《Republic.com》的啟示(上)

網路顛覆民主?《Republic.com》的啟示(上)

作者:陳浩倫、林輝
〔刊於第十三期E+E〕


   有人說網上媒體的出現,是科技的恩賜。透過善用網絡技術,人人都可輕易建 立自己的網站,出版自己的個人報紙、甚至創辦自己的電台、電視台。這些新生的媒體,總給人一種說甚麼也行、看甚麼都行、從今以後言論就暢通無阻的憧憬。有 人說這樣便是民主,如果你真心相信這個講法,美國法律學者凱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的《Republic.com︰網絡會顛覆民主嗎?》將會給你一個新的角度,重新審視這種仿佛人人平等的國度。

言論自由與資訊個人化

   不少人覺得,只要新媒體能讓人得到想要的資訊,發表想說的意見,就已經是民主的表現。從這一點出發,桑斯坦嘗試提供一張更清晰的圖像。他認為一個民主社 會的媒體,至少具備兩個條件︰一、讓人置身於任何資訊下,它不應被事先篩選;二、透過媒體,公民可以分享一定程度的共同經驗。自從互聯網的出現,我們開始 廣泛使用網頁、電郵、點對點(Peer to peer)軟件、網上論壇等媒介溝通,足不出戶可知天下事,一切都令人覺得這是前所未有的自由。然而,若果我們要將「選擇的自由」與「民主」相題並論,卻 又是另一個課題。

  個人網站、虛擬社群、網上論壇、網上出版等都是本文討論的對象。科技發達無可否認給予人類前所未有的方便,現在只要 按一按滑鼠制,想要的資訊就會立刻展現眼前。然而,一種只滿足個人需要、喜好的科技成就,其實並未必能夠成就一個民主社會。桑斯坦說:「新科技讓人自絕於 他們想要逃避的主題和意見,這將會帶來莫大的危機。」,看似民主自由的網絡世界,正在顛覆民主。

  互聯網出現之初,很多人認為訊息將更 快、更多元地呈現在大眾的面前。的確,科技達成了將資訊更快、更大量地傳出去的夢想,但同時也令大眾接收資訊的習慣快速改變。舉例說,現在我們訂閱各大網 站的最新資訊,第一步是要先調教喜好選擇設定,按「下一步」,我們就要從政治、教育、文化、體育、藝術、旅遊、體育的資訊範疇先作初步過濾,再從相關的國 家、性別、年齡、宗教、報章、電台、電視台、網站除去不想要的項目,最後到相關政治、文化、專業、宗教團體組織。併蕪存菁後,按一下yes,網站就會定期 將將資訊自動送到你的電郵、手機或地址。互聯網稱之為「資訊個人化」。

  資訊個人化在Google、Amazon、Yahoo!等大型 網站尤見明顯。只要你一登入,網站便會將你在網上的一舉一動存進資料庫裡,然後自動為你提供你最感興趣的資訊/商品/服務。這種網上漫遊的習慣,其實正鼓 勵人們度身訂做自己私人資訊包裝,從選擇的自由享受生活。換句話說,這網絡文化也令我們更輕易過濾不想要的東西。不想要的東西,有時不單只是時裝手機的 catalog、電信公司的通話優惠、保險公司最新服務計劃,還包括了不想知或要逃避的主題和意見。當每個人只會獨坐一角,你有你看,我有我看;在網絡的 大海中,你向左游,我向右游,社會就會漸漸地牛頭不搭馬嘴,缺乏多角度的視野,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了解越見艱難。如果我們認為自由接受或拒絕資訊,就等同民 主自由,這不但不能帶領我們到民主的國度,而且會為人類帶來莫大危機。

部落化的回音壁

當每個人只選擇自己想聽言論,而網絡又加強我們走向和自己觀點近似的社群的傾向,這種不斷尋找同好的過程,大力幫助強化了那些分佈遙遠,但具有相同意識形態的邊緣社群。桑斯坦擔心的就是這種網絡社群化、部落化的現象。

跟 據他的研究,網絡每天產生千百萬個不同群體,而持有某特定利益或政治主張的人,漸漸演變出來的,不是更廣泛多元的溝通,反而是窄化的言論空間,甚至網絡極 端仇恨團體的增加。在網絡上,一些部落中人不斷強調其部落的特性,藉以放大他/她們正共同分享著的價值觀。桑斯坦認為網絡的發展,就和美國的電視廣播一 樣,在十個非裔美國人最愛收看的節目中,有七個是白人最討厭的,而網絡世界有走向相同道路的徵狀,他說:「有些網站是針對非裔美國人設計的,其他人很少拜 訪。」,有些網站不斷強調自己是「美國黑人文化的雜誌」、「針對非裔美國人的網站」、「一個可以讓黑人相見的地方」、「完整黑人的經驗」,還鎖定「離鄉背 井的非洲人」來提供一連串服務。

其實這類網站不單是黑人群體,白人也為數不少,還有更多以性別、性傾向、年齡、宗教、政治立場作分類的大 小社群。這種現象,使各部落的人與跟自己不同的觀點隔絕起來,不自覺地對其他價值產生排拒心態,並容易採用激烈的方式各自表述,失卻溝通交流的機會。另 外,相近群體的網站們往往不會單獨出現,而是互相串聯結盟。這種自我孤立的做法,潛在著網絡上的言論過度分裂的危機。當發表己見的伙伴都是結盟網站的同 好,享受就會是一種回音壁式的言論自由,這就是社群化、部落化現象。

其實,在一個民主社會裡頭,最重要的是社群團體之間辯論,而基礎就是 社區的共同經驗分享。不同個體透過所屬群體的價值傾向,提煉出用作公共辯論觀點的理據,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亦會尋找同盟,彼此給予更大的支持,這是正常不過 的事。但當資訊個人化的情況日見普遍,公民宗教、地理、性別、種族等分類作偏窄的過濾,最後選擇從固定的團體觀點出發的意見,在不同觀點上不停尋找結盟, 會窒息多元討論的平台,最終造成一種全球性團體極端化的情況。

桑斯坦認為民主社會仰賴透過充分對話和討論,而針對公共議題進行徹底辯論的 社會機制,在網絡世界裡已經遭到架空,使得大家逐漸失去「互相說服和改錯」的機會。民主──特別是他指出的商議民主──必須植根於多元意見的土壤,靠吸收 自由言論的養料才能長得拙壯。孕育良好民主文化的重要場,就是虛擬世界發展出來的公共空間。

(二之一)

網路顛覆民主?《Republic.com》的啟示(下)


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

星期五, 8月 19, 2005

我的世界地圖

阿詩的Blog 看到了這個 personalised world map ,也為自己做了一個。

去過的地方其實不多,想去的地方卻其實不少,只是地圖設計上的問題,無法清楚顯示出來。

最想去的三個地方:

1. 南美洲
2. 西藏
3. 中東

去南美洲是多年心願,只是一直無法實現。記得多年前在澳洲當交流生時, 給我最大文化衝擊的不是澳洲文化,而是南美洲文化。那時候認識了好幾位來自南美洲的朋友,像 Bolivia 的 Ninfa(初認識她時我還以為 Bolivia 是東歐國家)、Venezuela 的 Enrique、Brazil 的 Luis(與我最好朋友,怎樣也猜不到那時候如同小猴子的他,後來竟當了牙醫)、Paraguay 的 Anahi、Argentina 的 Melina,還有來自拉丁美洲 El Salvador 的 Jose 兩兄弟。他/她們將南美洲的文化帶進了我的生命,不論是熱情如火的舞蹈和音樂、活在當下的生活哲學、還是神秘的失落瑪亞、印加文明,都深深地吸引著我。像 我這樣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仔』,從來都以為南美洲只有足球和足球,終於徹頭徹尾地渴望一頭栽進南美文明裡。

至於西藏,為我引路的是三本書,分別是《余純順孤身徒步走西藏》、 《中國旅遊》和《失落的地平線》。余純順的經歷震撼了我,也使我想更了解這個深深吸引著余純順的地方;後來翻開中國旅遊雜誌(這幾年來一直都有買),差不 多每隔兩期便會有介紹西藏的篇幅,除了被那些美得不得了的相片震懾,更發現了西藏的豐富和巨大。而《失落的地平線》(The Lost Horizon)裡描述的香格里拉(或藏經裡的香巴拉),不知為何,我一直相信那其實是在那遼闊的西藏裡的某個角落。對我來說,西藏代表了美麗、神秘、寧靜、挑戰,也是一個尋找自己的儀式。

而中東,則是近幾年才渴望踏足的地方。以前一直不太留意中東地區發生甚麼事(現在知道的也不多),只知道幾個國家和美國老是打來打去,沒完沒了。也許就是 因為知道太少,所以更想知道多一點關於這個世界火藥庫、伊斯蘭文明根據地、世界三大宗教發源地的事。希望有一天能像MW或頌華般,放下塵俗事,背起背囊,沿著絲路往它走去。

當然,我是人,而人都是貪心的。除了南美、西藏、中東,我還想去中國(新彊、雲南、青海等等等等)、印度、非洲、東歐諸國、冰島、拉丁美洲...



visited 5 countries-
like to visit 11 countries

Create your own world map

星期三, 8月 17, 2005

又關世貿甚麼事?

地產商被恐嚇寄炸彈,放在頭版沒問題;但又關世貿會議甚麼鬼事?將炸彈恐嚇和世貿會議『格硬』拉上關係,是因為所有有『恐怖主義』成分的事情都與世貿示威如出一轍?是因為這樣能為炸彈恐嚇找到原因?為何不說說地產商推高樓價謀取暴利,早已天怒人怨?

世貿會議漸近,對於傳媒的各種明明暗暗的抹黑,反世貿的人士實在需要注意。
___

東方日報 17/8/2005 頭版

世貿部長級會議年底在香港舉行,警方全力整治本港治安之際,本港三大地產發展商上月接連收到炸彈恐嚇,炸彈狂匪曾派人將一個內藏炸藥的郵件,送到其中一間地產公司,勒索巨額金錢,之後更向另外兩間地產公司發出炸彈勒索電郵,警務處處長李明逵隨即成立專組,派出有組織罪案及三合會調查科(O記)及刑事情報科(狗仔隊)著手調查,案件驚動特首曾蔭權及保安局,警方已把案件列作機密案件處理,暫未有人被捕。

據本報獲得的消息,本港一知名地產發展商上月突收到一個專人送遞的郵件,職員檢查後發現一封恐嚇勒索信,馬上通知高層,該地產商東主直接知會警方高層,警方直接下令「O記」?手調查。

郵件運返警察總部

「O 記」接獲案件後立即安排探員到發展商公司,以衝鋒隊警車將郵件運返位於軍器廠街警察總部的「O記」調查,並第一時間為郵件掃指模,期間發現有粉末在郵件漏 出,「O記」隨即召喚爆炸品處理組拆彈專家到場檢驗,證實郵件內的粉末是炸藥,不過並未發現信管等裝置,相信無即時爆炸危機。

之後,本港另外兩間大型地產發展商亦分別接獲恐嚇勒索電郵,內容是恐嚇會在發展商的樓盤地盤放置炸彈,勒索巨額款項。警方立即聯絡互聯網供應商,追尋電郵來源,發現恐嚇電郵是在公共場所的公用電腦發出。

對 於接連三大地產發展商接獲炸彈恐嚇,警務處處長李明逵隨即下令由「O記」及俗稱「狗仔隊」的刑事情報科成立專組調查事件,並直接向一名高級助理警務處長匯 報,案件列作機密案件處理,警方發言人接受本報查詢時對「O記」是否正調查三宗郵件恐嚇案件,不作評論。保安局發言人亦指所有案件的調查工作,由警方負 責。

由於案件涉及本港的知名地產發展商,而且恐嚇信內藏有炸藥,警方覺得事態嚴重,故傾全力調查,曾派臥底到涉案地產商的樓盤調查;同時與本港聲譽攸關的香港世貿部長級會議有三個多月就舉行,警方恐怕案件或有海外人士在幕後策劃,故立即知會特首曾蔭權及保安局。

低調處理 警隊內訌

調 查炸藥郵包案件亦引發警隊內部矛盾,根據警方既定的守則,處理懷疑爆炸品時,若果發現可疑物品,警務人員應即時召喚拆彈專家到場檢定可疑物品的危險性,如 有需要更要即場疏散人群,以確保公眾安全,但「O記」今次卻未有即時召喚拆彈專家到場,而是為求低調調查案件,用衝鋒車載運內有炸藥的郵件返回「O記」,有警務人員擔心世貿會議舉行在即,若會議前後再發現類似的炸彈恐嚇,警方亦會為求低調,而不依守則辦案,將會危害公眾安全。

唯恐天下不亂的周刊

星期五, 8月 05, 2005

後書展症候群

對於買書,我有不能自拔的癮。

尤其是在搬了新居,在房間終於添置了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書架,這種書癮更為泥足深陷。每次去到旺角必然會走遍一間又一間的二樓書店,像田園、紫羅蘭、開益、還有剛重開的樂文等等(不願再去『木』字旁的那間,因為它太有性格),年中不知在那裡放下了多少銀兩、撿了多少心頭好。

不 知可否叫做 post-bookfair-symptom(後書展症候群),從書展兩手空空離開的我,居然在一個星期內不能自制地買了好幾本(貴)書,又滿足又肉赤。 大概是因為出版社們都趕在書展出新書,但書展本身卻太人山人海,根本不是買書的好時機。新買的幾本書,加上早前買下而又未看(完)的一堆,看來這將會是個 never ending story。

這幾天的收穫:

Naomi Klein《No Logo》
施鵬祥、葉蔭聰《迪士尼不是樂園》
湯禎兆《AV 現場》
龍應台《野火集(20週年紀念版)》

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
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