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5月 26, 2005

姿仔的流浪旅程

姿仔見報,怎能不支持一下?最差勁的就是記者把她的名字寫錯了啊!

xxx

香港經濟日報 李慧敏
2005-05-26

大學畢業生 迎向激浪 青春歲月

  浪花激起千呎浪,濕了弄潮兒踏浪而來的衣身,置身其中何其逍遙暢快。

   五六月,是大學生畢業離校的季節。老畢業生都記得,曾幾何時,標誌著按部就班的讀書生涯結束,拍翼試飛,迎向自由自主的激浪青春歲月的,是一個幾乎屬於 儀式性的行為 —— 畢業旅行。但近年經濟萎靡不振,失業率高企,保守的社會氣氛,令畢業生都只求眼前的一職在手。不過,無論甚麼時候,總有人逆流而上,有人蠢蠢欲動。

  長江後浪推前浪,轉眼又到應屆大學畢業生投身職場的時候。今年經濟好轉,起薪點躍升至萬元,尚未踏入求職旺季,畢業生就業率已逾 9 成,與過去幾年市道吃緊的情況對比強烈。

  阿芝,在氣氛仍保守緊張的去年畢業後,一個女孩子背著結他,邊走邊唱,在3 個半月內用雙腳走遍澳紐東岸城鎮;懷著同樣情懷的,還有 Rex 和 Karen 這兩位應屆畢業生,他們正為下月底的非洲義工行,收拾行裝。

一個人在澳紐 唱遊

   近日報載一名交完畢業功課的大學生,旋即輪流當快餐店傳菜、電影院帶位、小學教師替工等,以「 攝 」時間逃避畢業後完全自由所帶來的恐懼。的確,在完成了「3 - 4 - 3」( 初中、高中及大學)特定的學習程式後,未來便須由自己全盤話事。這種對前途的惶惑,德斯汀˙荷夫曼於 1967 年的成名作《畢業生》發揮得淋漓盡至。猶記得最後一幕,雖然男主角從教堂成功奪得美人歸,但二人登上的巴士正駛向茫然無知的前路。

陷入陌生人的世界

   這種旅途中的飄泊滋味,曾於去年一人遊走澳紐東岸城鎮 3 個半月的阿芝(陳雅芝)也品嘗過,可她的姿勢卻是張開雙手去擁抱自由。「不是沒想過找伴,但去這種辛苦自由行,要好似我咁獨立同男仔頭先得,沿途反要我照 顧就不好了。」她爽朗的笑了幾聲後說,不止沒同行者,還被好友罵她黐線。為避免家人同樣反應激烈,她剪了個蓬鬆短髮,帶著一支結他、1 萬港元及一張附屬信用卡作後備,故作輕鬆跟家人說去探朋友,便揹起背囊上飛機。

  嘗試的同樣都是體驗式旅遊,阿芝與早她一屆於嶺大社會科學系畢業的師兄歐泳櫸(《浪蕩澳洲 365 天》作者)不同之處是,她沒拿 working holiday visa,「我好想趕回來行畢業禮,不想將旅程訂得太長,還可以試o下做o野。」好奇令她精靈的雙目更閃亮。因機票期限,她與歐泳櫸在澳緣慳一面,使她除探過赴紐留學的哥哥外,便完全陷入陌生人的世界。

有目的 / 無目的旅行

   她習慣在所到的每個城鎮逗留兩周,晚上看看地圖晨早便出發,長時間在高山沙灘大街蹓躂。若在城市,她則在早上選個位置彈結他賣藝或跟人聊聊,隨便就打發 三數句鐘。她除唱些中英流行歌外,更多的是隨意彈撥的原創歌,讚罵由人,只希望在停留過的地方,有把中國女聲在異鄉的空氣中飄蕩過。「賣藝很講運氣,有時 不消幾分鐘已獲 20 元澳幣打賞,有時一天也沒賺得一分錢,心情便這樣時高時低。試過連續一周都只啃麵包,不禁要問為何要捱這些苦,其實袋裡還有錢,但我告訴自己如非必要,決 不會用它。」

  原先漫無目的的旅行,沿途卻處處成為了目的。不用等別人來認同,現職社區中心程序幹事的阿芝自言已賺了很多,尤其在她看 到年輕人對生活的漫不經心之後,「自小想成為社工或老師的志願從未變過。這趟旅行讓我從熟悉的世界完全抽離,可叉足電才工作,同事都說我工作時充滿幹勁。

孤身又再上路

   「我又發現,原來我真的可以放下香港的一切遠走他方,感覺很輕鬆。原來不到險境,都不知道自己比想像中堅強。彈結他時,無論是面對失驚無神走來在我面前 除褲,問『Do you want to have sex with me?』的阿伯,或走過來攬住你佔便宜的人,或是遇到想偷錢的人,只要你怒吼一句『Get out!』,事情都總算可以解決。」

  說時 仍是那一副笑臉,很難想像她的兇相。如今舊事重提,她也替當時手無寸鐵的自己捏把汗。一個人靜靜地看清身處的城市,很逍遙自在,也很寂寞,她有意無意地在 傾談及看照片的過程中,以眼神告訴了我。但自小與婆婆居住的她,早已習慣了獨自生活。阿芝正盤算趁還享有年輕人優惠,將下一站定於可邊打工邊遊玩的愛爾蘭 或免學費的德國。畢竟她還很依戀獨自往外闖的自由生活,雖然明知因此可能會賠上剛萌芽的感情。

  自由總伴著寂寞,阿芝卻沒有因此逃避自由。反而,她為了自由,勇於面對寂寞。


相關文章:
做個窮和尚--為為《浪蕩澳洲365天》寫的《序》
自助旅遊太難了?

王菀之 vs 謝安琪

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

香 港的女歌星向來都是用『看』的,漂亮臉蛋和玲瓏身材是當『歌星』的首要條件,唱功反而變成次要。其實我不介意 Twins 唱功不堪,也不介意千嬅和 Fiona 糟蹋掉《抬起你的頭來》和《小黑與我》(這兩句話看來會得罪很多人...),反正她們總能滿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只要還有一些讓人聽得愜意的聲音,我便心 滿意足。大概是上天覺得樂壇只有容祖兒、盧巧音和何韻詩幾個太悶了吧,這陣子一下子冒出了幾把動人的聲音,嗚嗚,香港的音樂可真有了曙光呢...

《王菀之 Ivana》

張學友演唱會裡的一曲《我真的受傷了》讓王菀之成為 BT newsgroups 中最常出現的名字,大家都在問:王菀之是誰?還有沒有其他歌?出了CD沒有?她那清澈而哀愁的聲線,唱活了歌曲中那個窗外心內同在下雨的傷心人,也為她吸引了第一批的知音人。

《Ivana》是 她的處女作,七首歌加一首 Bonus Track,所有的曲、詞和唱均由她一手包辦,包含了不同的風格。當中最動聽的當然就是《一秒感動》和成名作《我真的受傷了》,她的聲線,讓我想起了陳綺 貞,但 Ivana 則多了一分清新,少了一分甜膩。她能彈、能作、能唱,比起那些自稱創作歌手的女明星,真是層次不同、級數不同!

《謝安琪 Kay》

如果說,王菀之的是純潔無瑕的天使聲音,那麼謝安琪就像是個善變的小妖精,時而佻皮、時而憤怒、時而感觸。她的聲線不如王菀之的如水清澈,卻使她更有自己風格。聽她的《Kay One》,那些讓人會心微笑的歌詞,加上她充滿風格的演繹,令我動容。看看她的《姿色分子》:

 不可思議 個個變姿色份子
 美態等於尊嚴
 纖體主義 擴散了整個城市
 如同疫症感染

 終於 貝特瑪利亞麗塔艾美或翠斯
 每個相貌也極似
 全沒個性與自我的標誌 倒模天使

再看看她另一首歌《喪婆》:

 天生我係喪婆 風格太自我
 飄忽本性專搞爆破
 跟感覺做o野多 方向冇定過
 花款多變冇辦法揣摩
 總之咁大個好清楚 乜叫o岩與錯
 會收會放 無謂咁嚕嗦
 好醜我負責?起所有後果

 現在我係歌手一個
 但係我話淨唱K歌有D羅
 (扮外國學鬼婆) 仲唱D咁既歌

 試?去玩實在冇乜錯
 有錯最多咪從頭o黎過

還有這首諷刺傳媒的《開卷有益》:

 誰在意她專不專心工作
 只想知她揮不揮霍
 闊太High-Tea一不小心
 背後T-Back與民同樂
 新鮮出版的週刊 太多激爆的炒作
 要令到大眾都開卷快樂*

 名氣高 埋葬於土裡 亦有專輯的報導
 未滿足 前後三生都要數
 自毀的理由 媽媽的訴求
 全部責任一概要追究
 祖宗的庇祐 掌相的缺口
 越玄妙人越拍手

光看歌詞就覺得過癮吧?印像中,除了LMF黃秋生Beyond之外,還好像沒有誰會唱這樣的歌,女歌星更不用說了,個個都是情情塔塔你愛我我唔愛你你唔愛我我又愛返你,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我歌故我在》那過分賣弄的歌技,有點弄巧反拙的效果。但總括來說,這張唱片絕對值得推介!

星期三, 5月 25, 2005

星期二, 5月 24, 2005

抄抄抄,抄了又如何?

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

從新聞組上得知,有人竟將人家的文章放在自己的 Hompy 上,當成是自己寫的文章(詳情可看這兒)。 一看之下,竟發現自己也『有幸』成為被抄襲的一分子,頗感驚奇。奇的是自己的文章竟值得別人抄襲,驚的則是竟有人會如此明目張膽地 Plagiarize,更驚的是竟會有人為抄襲者說項,反指其他人『寫得出就預左俾人抄』。雖說天下文章一大抄,但也不是如此理直氣壯吧?

我相信大部份的 Blogger 都不介意自己的文章被轉載,但至少應該尊重原作者。Creative Commons 就是一個分享文章的簡單指引,既尊重原作者,又保障知識流通。轉載時保留原作者的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用途以相同方式分享--三條簡單的原則,要做的話,一點也不難,只是視乎肯不肯做而已。

抄抄抄,抄了又如何?得來的,不過是一些不屬於抄襲者的讚賞,和一個沒有意義的點擊率;失去的,卻是那已經徹底破產的誠信。

更多討論及回應,可見 Hong Kong Bloggers Groups

圖片來源

星期五, 5月 20, 2005

愛我,別約我去迪士尼



近來有多個 Blog 同在介紹一首由網民創作的歌曲,頗為不錯,叫《他約我去迪士尼》。主唱的那位女孩叫 kellyjackie,看她的 Xanga 應該還在讀中五,但創作起上來卻有板有眼,唱歌技巧雖然略帶稚嫩,但清新順耳,讓人聽得舒服。不知會否繼『老鼠愛大米』之後成為另一首網路音樂奇蹟?

下載mp3


我是個不浪漫的人。

畢生也願記起 香港迪士尼 煙火璀璨夜晚定會很美
坐咖啡杯 溫馨記憶 旋轉中細味 天邊星宿也沒法比

掃興的我,聽到這溫馨無比的歌詞時,腦海中想的卻是每晚都放煙花,對附近的生態會有多大影響呢?鳥兒會否被璀璨的煙花所嚇怕,而需另覓居所呢?煙花所遺留的有毒氣體,又會對附近的居民和生物有多大的影響呢?

記起兩年前幾個貪心人挖掘東涌河的石頭,賣給迪士尼興建人工湖,差點令東涌河消失。再看地球之友的報告,港府為了建迪士尼而清拆了位處
竹篙灣的財利船廠,發現下面原來有3萬立方米含致癌二噁英的淤泥,於是要斥資四億五千萬大元,將這些含有『世紀毒物』的淤泥運往機場附近的倒扣灣,再運往青衣化學廢物處理中心焚燒清理。於是青衣的居民便向政府抗議,反對在他們的家附近焚燒二噁英,政府當然不理,照行如儀。各位市民,唯有自求多福...

遲些迪士尼正式開幕,人來人往,車出車入,噪音垃圾廢氣污水甚麼都不缺;唐司長又鴻圖大志要在大嶼山建物流園貨櫃碼頭高爾夫球場賭場酒店,要填海要開路要發展要賺錢。陰澳,改了名字做欣澳,可是我敢打賭,那兒的水鳥和白海豚一點都不歡欣。

不必理是與非 不需要顧忌 穿梭堡壘內陪伴我嬉戲
米老鼠 比精品店的美 輕輕靠近 都可使我快樂跳起

在 擁抱米奇老鼠公仔的同時,有沒有想過那些精品都在哪兒製造、怎樣製造?迪士尼是典型的跨國生產企業,也是出名的不良僱 主。當你想像手中那可愛的 Winnie the Pool,可能是由第三世界的血汗工場所出品,是在那些接受極低工資、缺乏工作保障的女工製造出來時,會有何感想?更絕的是,這是跨國企業常會因為逃避企 業責任,而將生產地搬到更落後的地方、勞工保障更少的地方,以減低生產成本(但產品售價卻從不會減低),來賺最多的錢。

在許多工人和關注全球化的人眼中,迪士尼可口可樂麥當勞可稱得上是邪惡軸心鐵三角。破壞環境、剝削勞工、鼓勵過份消費、文化侵略,一大串的罪名都隱藏在虛幻的歡樂和美麗背後,當我們『
不必理是與非 不需要顧忌 穿梭堡壘內陪伴我嬉戲』的時候,又有否想過,這其實是否我們真正需要的享受?

我確是個不浪漫的人。

(fred 按:若歌者看到這文章的話,請別介意,你的歌很動聽,我是借題發揮而已。)

討論@INmedia

延伸閱讀:

迪士尼樂園-造夢的工場,也是埋葬夢的墳地

何物國際化?!談香港之追夢迪士尼

不要迪士尼

The Unauthroized Anti-Disney Page

一齣環保悲喜劇


星期三, 5月 18, 2005

憶苦思甜飯

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

『文』『民』社會第二集的主題是『憶苦思甜飯』,談的是三年災害(1959-1961)和三農問題。其實自己對中國近代史並不算熟識,沒有深入研究,只是略知大概,所以節目請來了李芝蘭博士作嘉賓,倒使我獲益良多。(按此收聽節目)

早 幾年有個叫李昌平的官員,在寫給國務院的信上說:『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使當時的總理朱鎔基下令全國正視中國的三農問題。中共靠農民起家, 可是現時中國的九億農民,在教育、醫療以至溫飽都未達讓人滿意的地步。鄧公那『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的做法,確實使沿海城市地區的人富了起來,但同時也加 劇了城市人和農民間的貧富懸殊。更有批評政府,要貧窮的農村補貼富裕的城市,有如劫貧濟富,使農民的怨氣更重。年前的《中國農民調查》大賣、和無日無之的 上訪農民,反映出若不謹慎處理三農問題,必然會成為中國管治的一個計時炸彈。

現在中國加入了世貿,表示中國的農產品將要與世界各地競爭,面對歐美國家那些得到國家補貼的競爭對手,中國的農民的前路就更坎坷了。

誰能化恐懼為關愛?

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
   在政府推出《性傾向歧視條例》諮詢的同時,民間也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論爭和行動。由明光社為首的基督徒陣營,與同志及支持他們的陣營,在不同的事件和媒 體 上各自表態,接連交鋒,擦出了不少火藥味道。先有榆林事件,接著又有上萬基督徒斥資在明報賣了四大版廣告,在各大論壇的辯論更是不計其數。

  美國性學大師金賽博士(Dr. Alfred Kinsey) (電影《引人入性》的主角),在他的研究中 發現,其實絕大部份人都並非絕對同性戀或絕對異性戀,而是處於兩個極端之間的中間狀態,意味著大部份人其實或多或少也帶有同性戀的傾向,差別只在於多寡而 已。過去將同性戀視為病態的看法,現在已經過時,事實上,世界衛生組織也早在1990年將「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香港在1991年也同性戀非刑事 化,算是為同志權益踏出了第一步。

  然而,不能否認的是,現時同志的權益仍然比『正常人』少了一截。同志伴侶不能結婚,也不能享受婚姻 帶來 的權利如申請公屋等;假如其中一人因意外昏迷,其伴 侶亦無法為其簽下具法律效力的文件(如手術同意書)。在性行為方面,異性戀性行為的合法年齡是18歲,男同性性行為則是21歲(女性呢?法例的看法是『兩 個女人搞唔出咩樣』,所以完全沒有提及,亦沒有限制!)。華人同志敢於『出櫃』(Come out from the closet)為數比西方少得多,不少研究和報告均指出社會對同志的歧視仍然嚴重,一旦公開自己的性傾向,則需承受遠超想像的壓力。對於一個尊重多元的社 會,如何讓當中的弱勢社群免於恐懼,實在責無旁貸。

香港的同志組織於5月16日那天舉行了第一次的『國際反恐同日遊行』,聯同了十多個同志團體、婦女團體、青年團體和一千零一個基督徒團體(基督徒學會),長毛也有參與遊行。當然我也去了--作為一個支持同志權益的異性戀者,和一個渴望社會更公平公義的社運參與者。

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
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
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

延伸閱讀:
歧視不歧視? - 再談榆林事件
下一站「彩虹」----走向多元社會的挑戰
「逆向歧視」:一個似是而非的概念
失諸交臂的對話──回應筆芯的誤解與指控
為甚麼我不支持反同運動

星期五, 5月 13, 2005

訣別陳蕾氏的琴箏

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

考評局宣佈,將在零七年為會考中文科作大改革,取消26篇範文,加入聆聽、說話能力、綜合能力考核及校本評核。另外也不會再用拉curve的形式去定等級,取而代之的是水平參照的方法。

說 起取消那26篇範文,相信不少人會鼓掌支持,尤其是當年曾被《聽陳蕾士的琴箏》《弔古戰場文》折磨過的朋友。記得當年被黃國彬老師那些水禽白露弄得頭 昏腦漲,心底不知咒罵了多少遍,最終還是放棄了,轉攻其他『熱門』題目。說到尾,對於莘莘會考考生,最重要的還是考好會考,策略上必定會『貼』一些、放棄 一些,全取決於該課文的熱門程度和困難程度,一切充滿經濟效益考慮。

即使如此,那26篇範文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深刻的回憶。直至今天,我 仍能背出《曹劌論戰》《出師表》《再別康橋》《將進酒》也是我相當喜愛的詩。 《范進中舉》《孔乙己》,當時讀得有趣,越大越感受到當中的動魄驚心;《請客》叫中國人苦笑、《唐山大地震》卻讓世人泣血。這些都是好文章,要求一個受 過中學教育的人讀過這些文章,絕不為過。

只是,當閱讀只是為了考試,不但成了一項苦差,也令老師、同學和考試局一同鑽進牛角尖。對於課文 過分細緻的分析、『作者已死』的想當然式推想、還有那些千 篇一律的模擬問題,和費盡心思去避開這些模擬問題的鑽牛角尖問題,簡直令人瘋狂。瘋狂的原因不在文章本身,而是在制度之中,治本的方法是為學生創造欣賞中 文的空間,將範文全取消的做法卻是因噎廢食。

考評局的想法是取消了範文之後,由老師視乎學生的程度和喜好,自行找尋適當的教材。用意當然良好,可是將重任全放於老師的肩膀上,加上沒有了範文,要找與課文相關的分析和評論則要大費周章,也令教學事倍功半。

閱讀始終是學習語文的基本。沒有閱讀帶來的紮實根基,寫作和說話必然枯燥無味。對於課程改革,我始終認為最好的方法,是減少範文的數目和在考試中所佔的分數,另加老師自行度身訂做的教材。將範文全部取消,訣別的不只是陳蕾氏的琴箏,恐怕更是學子們接觸好文章的機會。

討論@INmedia

延伸閱讀:教育:我看到你,轉身而去(談零七會考中文)》

星期三, 5月 11, 2005

大學六件事

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

不喜歡說『大學生要這樣、大學生要那樣』,但讀過了三年大學,覺得有些事真的值得一試,一點經驗之談,願與師弟師妹們分享一下。


第一件:快快樂樂住宿舍

住宿舍不是住得山長水遠的人的專利。能在宿舍度過大學生活,是一件幸運的事,因為你除了得到一個學習獨立、照顧自己和與人相處的機會外,更重要是會得到一段以後也難得到的體驗。
一班人住在一起,互相幫助,一同玩樂,偶爾幹些無傷大雅的瘋狂事,留點快樂的回憶,過了大學生涯,還有這樣的機會嗎?


第二件:認認真真地上莊

上莊也是大學生涯獨有的經歷,一班本不認識的人,因為上莊而走在一起,在上莊的過程中,你會學懂互相重視,互相體諒,互相尊重,甚至會經歷一些從沒想像過的困難,好像要在創新和傳統中掙扎、處各式各樣的人事關係等等,需要一莊人共同面對。

上莊的過程也許很苦,也許很累,但當你認認真真的完成了責任時,你會得到可以與你共患難的好朋友,而好朋友,是無價的寶物!


第三件:開開心心上導修

甚 麼堂都可以走,唯獨導修必須珍惜,因為它是在大學求學的精華所在。它的精彩之處在於它是個交流的平台,大家可以在課堂上互相刺激對方思維,在討論中探索, 思考知識。硬塞進腦袋的東西是死的,經過思考、能從自己口中說出來的卻是活的,是真正屬於你的知識,所以開開心心上導修課,而且每次也要求自己去問問題, 這樣更容易掌握知識。


第四件:自由自在自由行

如果經濟許可,找個機會揹起背囊,自己去一次自助旅行。
但 不要跟旅行團,也不要去買旅行社的package,如果不夠膽一個人去的話,就多找一兩個朋友一起去,大家一同找資料、計劃路線、準備物資、買機票、找旅 店,去些特別的地方,為你自己創造一個只屬於你(們)的旅程。男孩子該試,女孩子更應該試,不要怕難、怕煩、怕危險,萬事只要小心一點、謹慎一點便沒有大 問題。

試想像一下,背著背囊,拿著一本Lonely Planet,走在火車站?,凝望著在售票窗口上那超大型地圖。你考慮一陣子,眉頭一寬,說一聲『好,就這裡!』,然後買票就走。還有比這更自由的事嗎?

〔可參考拙文『自助旅遊太難了?』

第五件:社會良心起革命

人說大學是社會良心,因為大學生沒有利益包袱,而且敢於為了理想和正義去反抗社會的不公平、不公義。如果連大學生都對社會不聞不問,不願為公義出聲,那將會是整個社會的悲哀。

在 大學生涯中,不妨去認識和嘗試參與一些學生運動和社會運動,運用你的知識和力量,去 為一些價值抗爭。學運和社運本質上有別於上莊,它們 注重理念、注重策略,而且往往是隨著事件而開始和結束,時間短促而工作非常緊迫,且常會牽涉到傳媒、非政府組織、政府部門和政治團體等。由於運動參與者往 往要花大量時間在理念和策略的討論,眼界必然會開闊,價值觀則往往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一次運動往往會改變一個人的價值觀,絕對是難能可貴的經歷。


第六件:琴棋書畫擇其一

在大學生活?,至少學一種新的技能、運動或語言,結他、攝影、龍舟、西班牙語、跳舞...總之在三年間,學一種新的東西。大學的閒暇較多,而且資源豐富,即管學些你平常不會去學/學不到的東西吧!大學充滿無限機會,不要浪費啊!


還是一句,大學其實充滿無限可能,以上的是我一點經驗之談,希望可以助你找到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大學生活!

網台節目:『文』『民』社會

  承蒙 Perry孫大人邀請,首次有機會主持網台節目。這個由 Roundtable 主理的新節目叫『文』『民』社會,文是文化,民是民生,節目談的是有關中國的文化和民生議題。首集的節目主題是香港青年眼中的中國』(按此收聽),另外還預錄了另一集有關『抗戰歌曲』的節目,大概多過幾個星期便會播出。

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

   節目中談到對自己對中國人的認知,說了一點自己的個人成長歷程。我在香港出生,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中成長,對於中國的興趣,其實源自六四事件。在電視 上,看到絕食大學生枯黃臉龐上那雙充滿堅毅的眼神、看見中共政權以荷槍實彈殺害手無寸鐵的學生和人民,彷彿讓我同時看見了中國最美麗和最醜陋的一面。我很 奇怪,為甚麼會有這樣荒謬的事發生?我的民族、我的國家,真實一面到底是怎樣的?強烈的好奇心引發了我的興趣,令到一個小四學生開始每天閱報(這個習慣至 今未改),從文字裡認識世界。

  升上中學,閱讀的數量更多更廣,從三國演義水滸傳,到金庸的武俠小說和柏陽的雜文、再到中國近代史,但 也只感管中窺豹,也不知道到底書本上的中國和現 實的中國有多大距離。中五那年,有機會到澳洲當一年交流生,與世上其他的文化交流衝擊,引發了自己對民族國家有更多的反思。

   直至在大學時代,終於有機會揹起背囊到中國大陸自由行,才算正正式式『看見』中國。中國地大物博,我去過的地方實在不算多,見過的也不過是冰山一角, 但總算對中國有一種更直接的認識。如果說中國現正高速發展,相信沒人會反對,但經濟發展卻非中國的全部。除了經濟發展,我還看見失業、環境、勞工、農民、 民主、人權、自由、法治、文化等等問題,從每一個角度都可以看見一個獨特的中國。

  我們都是摸象的瞎子。象大太,我們的眼光卻太狹隘,只好努力地多摸一點,從不同角度去了解和認識,才能認清這頭大象的真貌。

星期一, 5月 02, 2005

小裝修

為這個Blog 做了一點裝修,加入了些有趣東西:

首先就是右手邊的那隻可愛貓仔(不過要有 Macromedia Flash Player 才看得到),將滑鼠放在牠身上不同地方,會令牠有不同的動作啊!

這是從 Sidekick 的 Blog看到的,『領養』的方法也十分簡單,美中不足的是貓本身的顏色不能隨意改變而已。


其 次就是安裝了 Track Back 的 功能。其實 Blog 其中一個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有 Track Back 功能,讓不同的 Blogger 可以互相參照,這樣才能真正創造以 Bloggers 為單元的『部落』。不過不知道為何 Blogger.com 竟然沒有 Track Back 的功能,所以只好向外找幫手。在一個台灣的 Blog 找到了一個簡易安裝 Track Back 的方法,在 haloscan 登記一個戶口,三幾個步驟便搞定,十分方便我這個懶人。

這個時候,你可能會問:到底甚麼是 Track back?答案可以看看這兒

星期日, 5月 01, 2005

東宮西宮之西九龍皇帝

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

和 Roundtable 一眾友人去了看《東宮西宮之西九龍皇帝》。上次看的《東宮西宮》系列是《問責制唔制》,林奕華+胡恩威+陳浩峰(假音人)的配搭,成了香港政治舞台戲劇的 名牌(雖然可能是唯一品牌...)。今次也沒有令人失望,除了小部份悶場,其餘的都讓人捧腹。不過有些地方略嫌說得太白,是為了遷就大眾嗎?

最令人拍案叫絕的,當然就是陳浩峰的《香港輓歌》,將四十首K歌變成了一首,編曲和創意皆比古巨基的《勁歌金曲》高出好幾班,可謂鬼斧神工,用作揶揄香港K歌千篇一律,更是令人會心微笑。 alexbb 的Blog 貼了《香港輓歌》的歌詞,節錄如下:

香港輓歌
改編 孔奕佳 假音人

愛與誠     別再做情人 做隻貓做隻狗不做情人 
        做隻寵物至少可愛迷人
        和你不瞅不睬 最終只會成為敵人 淪為舊朋友
必殺技     如從前純熟地碰我 而我問我為何還能夠碰傷我
        不要讓我一敗塗地 輸得更多
思覺失調    極危險 連思覺像也失調 還是我太犯賤 
        或是我太介意太過膚淺
心淡      春天分手 秋天會習慣 苦沖開了便淡
我們的永遠   微笑中 同慶祝
八里公路    難為我 容忍我
我們的永遠   懷抱中 同痛哭
八里公路    行兩步 捱兩步
我們的永遠   未滿足 便結束
八里公路    捱夠未 捱夠未 一路自虐至死 仍不肯放低
習慣失戀    知我是個無法討好的人 相戀一刻只是我的僥倖
心病      再病來病去
野孩子     連沒有幸福都不介意
16號愛人    變了你的十六號愛人
愛與誠     做隻貓做隻狗 做隻貓做隻狗
可惜我是水瓶座 無謂再會要是再會 更加
16號愛人    逐淅滑落谷底
愛與誠     做隻貓做隻狗
情毒      讓我飲下去
可惜我是水瓶座 反正到最尾也唏噓 夠絕情我都趕我自己
傷追人     大我辱我累我害我話我問我一切事情 
        想得出怎虧待

愛一個人    愛一個人
愛與誠     做隻貓做隻狗

[全部歌詞@alexbb的blog]

後來才知,原來署理特首『曾蔭財』也去了看《西九龍皇帝》,而且表現大方投入。相比之下,他的公關手腕實在比董先生高得多,只希望他不只做show,而是真的用心去聽。

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


這是誰的媒體?──草根報導新浪潮(下)

   與主流傳媒的理念恰恰相反,草根報導是一種由下而上、聚零為整的新文化。對於主流傳媒來說,草根報導帶來的挑戰在於顛覆了支撐主流傳媒的價值──專業、 客觀、權威。新聞不再是記者的『專業』,而可以由民間──無論是文化人、教師、工程師、學生還是家庭主婦──去採訪和報導。民間作者分佈在社會上各個階 層、職業和地理位置,各有自己的擅長和興趣,這些站在『新聞最前線』的『局內人』(Insider)比專業記者更容易接觸到第一手資料,而他們對報導題材 的認識也往往更深入、更全面、更敏感。就像住在巴格達的博客Salam Pax,他自2002年9月開始在自己的blog『Where is Read?』?,記下了巴格達戰火焚城的景況,為全世界報導了第一手的資料。他的blog一度成為最受歡迎的網站之一,更反被CNN等的主流傳媒廣泛報導。
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
  正因作者們背景各異,新聞報導的手法亦更具彈性。傳統傳媒及記者所恪守的客觀、中立的報導原則,在另類媒體中,再非金科玉律。正如OhmyNews.com 的創辦人吳連鎬所說,『對我們而言,客觀報導不值得驕傲。只要文章寫得好,事實與個人意見可以同時存在。』簡而言之,草根報導容許新聞個人化,既不必『客 觀中立』,也無須背負『新聞權威』的包袱。而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的權力,也不再局限於冷氣房中的幾個主流傳媒總編輯手中,而是由作者和讀者以互動方式共同決定。一些主流媒體不會垂青的小眾議題,卻可以 在另類媒體?得到詳細的報導,和引來深入的討論;這些討論,往往又能反過來豐富報導本身,令議題變得更多元。讀者甚至可以在平台上指出報導者的不足和錯 誤,又或是提供更充足的資料,共同將新聞更完整的面向呈現於讀者面前。

  在香港,兩次七一遊行孕育了公民媒體運動的出現,市民先後自發組織自己的媒體,網台的出現,把人民記者率先引入新媒體革命。直至《香港獨立媒體(INmedia)》於去年十一月出現,作為本地第一個以草根報導運作的獨立民間媒體,他們參照了不少外地另類媒體的經驗,在過去四個月摸著石頭過河的日子?,對於將媒體跟社會運動結連、主動介入主流媒體、改變公眾對媒體既有的定義,進而推行新媒體教育,對華文社會的媒體運動頗有啟發。

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
   香港正處於新舊媒體運作模式的十字路口,草根報導及另類媒體的發展勢不可擋,對於主流傳統媒體而言,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挑戰。另類媒體的出現,意味著媒 體的工具正漸漸回到人民手中,以往人民被稱為消費者、讀者或觀眾,在未來他們對媒體的控制會越來越強。如今我們發明了創造媒體的工具:博客軟件 (blogging software),是歷史上最廉宜和最普及的工具,讓我們可以在彈指之間出版文章、圖片、聲音和錄像等。我們生產的東西都有價值,而每一個人都可以控 制、創造、推銷、搜尋自己需要的東西,進入媒體的壁壘被摧毀。以往單向的媒體變成一個開放的空間;若果讓人民控制媒體,他們就會善於利用──只要市民有空 間去控制,他們便會去做。今天他們正在挑戰和改變媒體,明天他們會挑戰和改變政治、政府、市場和教育。這不單是一場媒體革命,這是一連串革命的其中一環 ──它已經展開了。

作者:fred、領男
[本文刊於《E+E》第12期]
更多討論:《獨立媒體》